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7-24 08:37:48作者:未知
《哀江南賦》的作者是庾信?!栋Ы腺x》是中國南北朝文學(xué)家庾信創(chuàng)作的一篇賦,此賦主要是傷悼南朝梁的滅亡和哀嘆自己個人身世,陳述了梁朝的成敗興亡,以及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的前因后果,凝聚著作者對故國和人民遭受劫亂的哀傷。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涂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并有著書,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fēng);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于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嘀o,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fēng)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臺移柳,非玉關(guān)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頭會箕斂者,合縱締交;鋤耨棘矜都,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zāi);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嗚呼!山岳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fù)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fēng)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盜篡國,金陵淪陷。我于是逃入荒谷,這時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后來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卻有去無歸??蓢@梁朝的中興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內(nèi)痛哭三日的羅憲,又如被囚于別館三年的叔孫婼。按照天理,歲星循環(huán)事情當(dāng)能好轉(zhuǎn),而梁的滅亡卻物極不反了。傅燮臨危只悲嘆身世,無處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淚。以往桓君山的有志于事業(yè),杜元凱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敘流傳至今。
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風(fēng),陸機的辭賦而先陳世德。我庾信剛到頭發(fā)斑白之歲,即遭遇國家喪亂,流亡遠方異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詠的遠別,悲傷難忍;與故國遺老相會,哭都嫌晚。想當(dāng)初自己原想象南山玄豹畏雨那樣藏而遠害,卻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后又想象伯夷、叔齊那樣逃至海濱躲避做官,結(jié)果卻不得不失節(jié)仕周,終于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鴻寄寓高橋的羈旅孤獨。美妙的楚歌不是取樂的良方,清薄的魯酒也失去了忘憂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賦,暫且用來記錄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關(guān)自身的??嘀o,但是以悲哀國事為主。
我年已高而歸途遙遠,這是什么人間世道??!馮異將軍一去,大樹即見飄零。荊軻壯士不回,寒風(fēng)倍感蕭瑟。我懷著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卻不料為不守信義之徒所欺;又想象毛遂橫階逼迫楚國簽約合縱那樣,卻手捧珠盤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象君子鐘儀那樣,做一個戴著南冠的楚囚;象行人季孫那樣,留住在西河的別館了。其悲痛慘烈,不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時的叩頭于地,頭破腦碎;也不減于蔡威公國亡時的痛哭淚盡,繼之以血。那故國釣臺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門關(guān)的人可望見;那華亭的鶴唳,難道是魂斷河橋的人再能聽到的嗎!
孫策在天下分裂為三之時,隊伍不過五百人;項籍率領(lǐng)江東子弟起兵,人只有八干。于是就剖分山河,割據(jù)天下。哪里有號稱百萬的義師,竟一朝卷甲潰敗,讓作亂者肆意戮殺,如割草摧木一般?長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擋,軍營壁壘缺少了藩籬的堅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時的作亂者得以暗中勾結(jié),那些持鋤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虛而入的機會。莫不是江南一帶的帝王之氣,已經(jīng)在三百年間終止了嗎!于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終不免于秦王子嬰在軹道旁投降的災(zāi)難;統(tǒng)一車軌和文字,最終也救不了晉懷、愍二帝被害于平陽的禍患。嗚呼!山岳崩塌,既已經(jīng)歷國家危亡的厄運;春秋更替,必然會有背井離鄉(xiāng)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令人凄愴傷心的?。『螞r又舟船無路,銀河不是乘筏駕船所能上達;風(fēng)狂道阻,海中的蓬萊仙山也無可到達的希望。因躓者欲表達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勞者須歌詠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事。我寫此賦,為陸機聽了拍掌而矣,也心甘情愿;張衡見了將輕視它,本是理所當(dāng)然的。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南北朝時期文學(xué)家。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父親庾肩吾為南梁中書令,亦以文才聞名。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于蕭綱的宮廷,后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xué)士,成為宮體文學(xué)的代表作家,其文學(xué)風(fēng)格被稱為“徐庾體”。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詩人,他飽嘗分裂時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卻結(jié)出“窮南北之勝”的文學(xué)碩果。他的文學(xué)成就,也昭示著南北文風(fēng)融合的前景。
賦以作者的家世生平、親身經(jīng)歷為線索,對梁朝由興盛到衰亡的全過程,做了痛定思痛的追述。其中,對梁朝君臣“以干戈為兒戲,以清談為廟略”的腐敗無能,以及互相內(nèi)訌,骨肉相殘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指責(zé),贊頌了梁朝將士英勇犧牲的精神。對無辜的平民在戰(zhàn)爭中“城崩杞婦之哭”的慘相,給予深切的同情,并對自己淪落異邦,死生契闊的遭際,流露出日暮途窮、不可問天的沉痛。賦在一片故國鄉(xiāng)關(guān)的思念中結(jié)束。
據(jù)《北史》記載,庾信留在北方,“雖位望顯通,常作鄉(xiāng)關(guān)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陳寅恪在《讀〈哀江南賦〉》中考證,《哀江南賦》是庾信的暮年之作,成于北周宣政元年(578)。魯同群則認(rèn)為此賦作于西魏恭帝三年(557)。
這是一篇內(nèi)容豐富的自傳體史賦,以敘事體的長篇結(jié)構(gòu),將家世與國史聯(lián)系起來,將個人遭遇與民族災(zāi)難融匯在一起,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歷史和自身由南至北的經(jīng)歷,凝聚著對故國和人民遭受劫亂的哀傷,感情深摯動人,風(fēng)格蒼涼雄勁,是中國辭賦史上的長篇巨制,是一篇劃時代的杰作,具有史詩般的規(guī)模和氣魄,在賦史上堪稱豐碑,在辭、賦和整個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又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極好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