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9 16:36:53作者:未知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意思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借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zhàn)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此句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賁溫,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孫子兵法》是目前存世的古今中外第一部系統(tǒng)完整講解戰(zhàn)爭的經(jīng)典著作
《孫子兵法》為春秋末孫武所作,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全書共三卷,有十三篇傳世?!秾O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瑰寶,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xiàn)。
《孫子兵法》是系統(tǒng)地看待戰(zhàn)爭的?!秾O子兵法》從來不認為戰(zhàn)爭只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兩國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在戰(zhàn)爭過程中必須綜合運用情報戰(zhàn)、經(jīng)濟戰(zhàn)、外交戰(zhàn)、心理戰(zhàn)等各種手段,《孫子兵法》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就是告訴我們:能用謀略和外交解決的問題不要動用軍事手段,即使動用軍事手段也要先爭取在心理上率先擊垮敵人,強攻堅城實乃萬不得已之事。
作者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或?qū)O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的遠祖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媯完的后代。他也是兵法家孫臏的先祖。
他曾率領(lǐng)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lǐng)了楚的國都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孫武到達吳國后,便隱居于吳國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務農(nóng)為樂,并在此時著成了曠世巨著《孫子兵法》,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jīng)七書》之首。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zhàn)爭謀劃出力,轉(zhuǎn)而隱居鄉(xiāng)間,修訂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殺后不久,孫武可能也因憂國憂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謝世了,他的卒年當在公元前480年(衛(wèi)莊公元年)左右。從退隱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死后則葬于吳都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