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7 07:20:41作者:未知
李靖是唐代的人,是中國隋末至唐初時軍事家,一生征戰(zhàn)數十年,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fā)展立下赫赫戰(zhàn)功。李靖的治軍作戰(zhàn)經驗,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在太宗時期曾任兵部尚書,死后還被封為衛(wèi)國公,又稱大唐衛(wèi)公。因為傳說李靖死后常常顯靈,又能在顯靈時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所有百姓為其建造寺廟,后來漸漸被神化,也就有了現在的“托塔天王”之稱。
李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yōu)秀的軍事著作,見于《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有《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還有《韜鈐秘書》1卷,《韜鈐總要》3卷,《衛(wèi)國公手記》1卷,《兵鈐新書》1卷和《弓訣》等,至今多已佚失。
1、強調做好戰(zhàn)備,以應付突然事變:李靖認為,只有做好平時的戰(zhàn)備,才能臨機應變而立于不敗之地。
2、強調先謀而后戰(zhàn):李靖指出防御持久“夫決勝之策者,在科察將之材能,審敵之強弱,斷地之形勢,觀時之宜利,先勝而后戰(zhàn),守地而不失,是謂必勝之道也。”倘若為將者不謀而戰(zhàn),則無異于“驅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啖狼虎”。
3、強調攻守之宜因情而定:對進攻與防守兩種基本作戰(zhàn)類型,李靖不僅以“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科勝而已”的論斷,揭示出攻守二者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而且進一步闡明了攻守之宜因情而定的道理,闡發(fā)了“防御持久”的戰(zhàn)略思想。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見微而知著。唐太宗李世民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后來侯君集上奏李世民,說李靖將反,因為每到精微之處,李靖則不教授。李世民聽后責備李靖,李靖卻回答說:“這是侯君集想要謀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學盡臣的兵法,是他將有異志啊。”此時,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跡,李世民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書省,侯君集騎馬越過省門數步尚未發(fā)覺。李靖見到這種情況,便對人說:“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將謀反?!敝霖懹^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與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情敗露后被殺,證明了李靖的預見準確無誤。
李靖在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后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干卻聞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贊他有“王佐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