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8 10:08:20作者:佚名
朝三暮四的是說一養(yǎng)猴子的人原定早上給猴子四顆橡栗,晚上給三顆,但猴子不滿,遂改成早上給三顆栗子,晚上給四顆,猴子大喜的故事。朝三暮四的寓意是告訴人們,要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清本質(zhì),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zhì)只有一種,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應該看到其本質(zhì)。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中的《狙公賦茅》。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yǎng)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宋國有個好養(yǎng)猴子的人,愛猴子,養(yǎng)了許多。這個人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節(jié)省家人的口糧,(以此)滿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缺少糧食,要限制猴子們的食量。恐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的,先騙猴子們說:“橡子,早上三個,下午四個,夠了嗎?”猴子們都跳起來發(fā)怒。這人人不一會兒又說:“橡子,早上四個,下午三個,夠了嗎?”猴子們都趴在地上表示高興。
1、狙(jū)公:養(yǎng)猴子的老頭。
2、解:了解,理解,懂得。
3、狙:猴子。
4、意:心意。
5、得:懂得。
狙公賦茅這個故事闡述一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并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組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qū)分事物的不同性質(zhì),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后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我們并沒有失去什么,也沒有得到什么。
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后引申為反復無常,譴責那些說話辦事不負責任的人。
莊子(約前369一約前286),戰(zhàn)國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一書。海內(nèi)外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中內(nèi)篇為莊子本人著作,外、雜篇為莊子后學或道家其他派別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莊子的思想。也有學者據(jù)《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認為外、雜篇反映的是莊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