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羅浮山5A級名勝景區(qū) 惠州羅浮山風(fēng)景區(qū)旅游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16 12:01:39作者:智慧百科
# Finshing Village
在西藏拉薩曲水縣,拉薩河匯入雅魯藏布江的地方,有一個名為“俊巴”的村落,在青藏高原歷史上,唯一一個世代以打魚為生的村落。藏語里,“俊巴”意為“捕魚者”。而在藏族人民普遍因信仰而不食魚的大背景下,作為漁村而存在的俊巴,總會讓人忍不住產(chǎn)生想去探訪的渴望……
In Tibet
Δ 俊巴村落
被大江大山深鎖
神話背后的真實歷史
從拉薩去往曲水,倘若一直在318國道上飛馳,會錯過俊巴。但如果在快到曲水縣的時候,通過路南的拉薩河大橋,拐入鄉(xiāng)道,15分鐘后便能抵達號稱“西藏唯一漁村”的俊巴村。這樣快捷的行程,很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俊巴,曾經(jīng)只是一座被大江大山深鎖的小村落。
俊巴村距離拉薩60公里,位于拉薩河和雅魯藏布江的交匯地帶,不但水網(wǎng)密布,更有崇山峻嶺。村落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但是注意,這可不是簡單的山和水,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江與河,圍繞其畔的,是海拔3600米到5000多米的高峰。
沒有人知道,俊巴人的祖先為什么會選擇在這樣一個地方定居,畢竟村落所屬的曲水縣,大部分區(qū)域是平坦的河谷地帶,又是連接拉薩與山南、林芝地區(qū)的交通樞紐。吐蕃政權(quán)強盛時期,吐蕃王室還在此修建過宮殿。雖然周遭都是通達富饒之地,但在沒有現(xiàn)代橋梁道路連接之前,俊巴村卻是典型的“交通閉塞”之處。
作為漁村,俊巴村在青藏高原上顯得很有些特立獨行。雖然考古學(xué)家在四千年前的曲貢遺址,以及距離俊巴40來公里的貢嘎縣,都曾發(fā)現(xiàn)過西藏先民漁獵的痕跡。但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藏族人民都是不打魚、不食魚的。于是人們不禁疑惑,俊巴為何與當(dāng)時的常理相悖。
俊巴流傳的一些起源性質(zhì)的神話故事,算是俊巴人對自己村落“為什么要打魚為生”找到了依據(jù)。其中有兩大類型的神話,一是“魚災(zāi)說”,另一個是“仙女說”。
Δ 雅魯藏布江
01
魚災(zāi)說
在傳說中,俊巴村江河交匯的地理位置匯聚天地靈氣,因此這里的魚繁殖速度異???,后來,水域之中已經(jīng)容不下更多的魚,于是這些魚便生出翅膀飛到天上,漸漸地把太陽和月亮都遮蔽了,導(dǎo)致大地上的生靈得不到日月普照而慢慢消亡。天神注意到這一情況,下令守護此地的一位圣者帶領(lǐng)俊巴人,去消滅這些長出翅膀的魚。
鏖戰(zhàn)九天九夜,人們終于取得勝利,于是吃魚喝酒慶祝。由于得到了神的授意和認(rèn)可,所以俊巴漁村的村民便可以捕魚、吃魚。
02
仙女說
傳說某一代藏王,在得知俊巴村民打魚之事后,派兵圍困村落。絕境中,村落里一位年輕人在祭拜圣人后,來到江邊捕魚,卻捕上來一位美貌的仙女。仙女邀約他一起去仙境生活。年輕人拒絕了這個誘人的邀約,堅持留下來打魚,想要拯救即將餓死的村民。
于是仙女對他說:你心靈純潔,感動了圣人,把我送給藏王吧,你們可以過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年輕人照仙女的話做了,藏王便應(yīng)允了俊巴村民世代打魚。
傳說再美也只是傳說。實際上,俊巴村人選擇打魚,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這里是被大江大山緊擁之地,耕地稀少,缺乏牧場,交通不便,打魚其實是千百年前俊巴人唯一的生存方式。
暗號“水蘿卜”
曾經(jīng)的生活并非世外桃源
在舊社會,俊巴村民的生活并不像神話中提到那樣,是“世外桃源一般的”。漁民生活貧苦,倘若有得選,千百年前他們或許都不會以打魚為生。然而他們并沒有別的生產(chǎn)工具和生產(chǎn)資料可供選擇。
多年前,漁民被視為“下等人”,別的職業(yè)的人甚至不與漁夫通婚。大部分時候,只有同屬社會底層的皮匠、鐵匠、獵人家庭,會與漁夫家庭通婚。在俊巴,如果一家有兩個兒子,常常是一個做漁夫,另一個做皮匠。孩子長大了,再與村中別的漁夫家庭、皮匠家庭通婚。這種婚姻和家庭形態(tài),使得家庭關(guān)系與社會分工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讓俊巴村的皮具制作和捕撈技術(shù)都得到了傳承。
黑頸鶴和藏式土雞
俊巴村民打魚并不僅是自己食用,他們也會進行售賣。上個世紀(jì),作家楊從彪先生到當(dāng)?shù)剡M行田野調(diào)查,記錄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
楊從彪問村長:“索朗啦,解放前不是不讓捕魚嗎?老百姓也不吃魚,你們打魚有何用?”
村長說:“貴族和領(lǐng)主說是不許打魚,晚上卻又悄悄地來買魚。他們也知道魚好吃。”
在俊巴老人的回憶中,糧食短缺時期,有些藏民也會買魚來吃。尤其是青稞并未成熟,冬天存儲的牛羊肉又已經(jīng)吃完的時候,魚肉就是很好的食物補充。
俊巴村民這時會去拉薩走街串巷,但卻并不呼喊“賣魚”,喊的是“賣水蘿卜”。此時,懂得暗號的居民就會出來購買。作為漁夫,他們有時也去到牧區(qū)售賣漁獲,與牧民交換青稞、奶渣、鹽等生活所需的物資。相熟的顧客,甚至可以賒賬,到青稞成熟的時候再來抵賬。
Δ 青稞秋收風(fēng)光
歷史上的俊巴村民,要承受繁重的苛捐雜稅和勞役。因為身份卑微,他們會自覺回避很多大型法會。然而碰到節(jié)慶,俊巴村也要出人丁去“支差”,拿村中老人的說法,就是“在龍王潭里劃船,給貴族老爺們解悶子”。
在新中國成立前,他們更多的是為當(dāng)時的政府充當(dāng)水上長途貨運的免費差役。運輸范圍從拉薩到山南地區(qū),約有兩三百公里水路。牛皮船載著貨物順流而下,到達目的地后,卻無法逆江而上。需要船夫?qū)⑴Fご瑫窀?,然后將八十多斤的船扛在肩上,徒步背回家中。這樣艱辛的勞役,除了有時會得到些口糧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報酬。千百年來,俊巴人祖祖輩輩都過著這樣的生活,作為與大江搏斗的漁夫和受人差遣的船夫,即使拼盡全力,仍然可能衣食不保。在俊巴村后的山上,有一座小小的神廟,里面供奉的是村落的保護神。每次捕魚回來,漁民就要到神廟中還愿。
Δ 俊巴牛皮船渡江渡河
Δ 俊巴牛皮船普遍由四張牛皮做成,最重可達90斤,最輕可達60斤,船頭捕撈,船尾劃船。
這一切苦難的生活,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軍西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有記者在本世紀(jì)初采訪到一位俊巴村中的老人,回憶起舊時光,老人至今不能忘記少年時第一次碰到解放軍的場景。在幫助解放軍渡江后,俊巴村的船夫們,人生中第一次收到了豐厚的酬勞。
Δ 西藏和平解放紀(jì)念碑
西藏的解放,給俊巴人帶來了新生活。村民們從祖祖輩輩日復(fù)一日的艱辛勞作中解脫出來,從低人一等的生活壓力中解放出來,擁有了堂堂正正發(fā)展?jié)O業(yè)和其他行業(yè)的權(quán)利,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痛迕裰饾u富裕起來,普通人家的獨家小院里,不但有傳統(tǒng)的牛皮船,也有自行車,農(nóng)忙的時候種莊稼,農(nóng)閑的時候打魚,主婦還編制坐墊、藏被,和一些傳統(tǒng)的皮制品。
歷盡滄桑的牛皮船
模仿牦牛的高原之舞
兩百多年前,乾隆朝的官員周靄聯(lián)入藏,搭乘牛皮船行于江上,記下了對這種交通工具的感受:“牛皮制作的小船,中間是柳木支撐,形狀就像采菱的筒船般,在大江之上飛似的漂流而下,坐在其中,看到江水激流之險,不禁讓人大腿發(fā)抖,恐懼之極?!?/p>
拉薩河河面開闊,流水量大,更別提雄偉壯闊的雅魯藏布江了。乘牛皮船行到江心之中,會感覺自己像飄零的落葉那般渺小脆弱。很難想象,俊巴村人千百年來,日日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需要怎樣的勇氣。
學(xué)者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在吐蕃王朝時期,就已開始用牛皮船來完成水上運輸。作為“專業(yè)人士”,俊巴人曾日日與牛皮船相伴。村里的老人也曾是壯實的漢子,他們“上半輩子打魚,下半輩子造船”。在他們看來,風(fēng)急浪高的高原神江上打魚跟陸地上獵人打獵一樣,最重要的就是跟著獵物的蹤跡。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可以根據(jù)水文和波浪,以及魚群的速度,來判斷獵物的規(guī)模和大小。夜間打魚的時候,拿著火把往水中一照,魚群就會向著亮光聚集,這時候就是撒網(wǎng)的好時機。
牛皮船在雅魯藏布江上已經(jīng)漂流了兩千多年,不僅是捕魚工具、交通工具,也是俊巴村民勞動之余娛樂舞蹈的道具??“偷呐Fご琛貭栕?,憑借鮮明的特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敦爾孜里的“敦”,指的是牛皮船,“孜”指的意思舞蹈,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船舞。
一般由4名男性表演,其中兩人為領(lǐng)舞者,另兩人為舞船者。
隨著領(lǐng)舞人的歌聲響起,舞船者背船起舞。領(lǐng)舞人手持一根道具木棍,木棍上拴一條哈達。舞船的人身背牛皮船,扮演一對野牛,雌牛稱“巴登馬松杰布”,意為吉祥天母,雄牛稱“達姆青曲吉杰布”,意思是閻魔護法神。
領(lǐng)舞者邊唱邊跳,舞船者背負巨大的道具,將一支劃船槳橫插后背腰間,用腰力和手相互配合,將船往上方送去,待船身下落,撞擊橫槳發(fā)出聲響。
奇特的敲擊方式,獲得的聲響富有節(jié)奏感,低沉渾厚又熱烈奔放,給舞蹈增添了特殊的律動和音效,觀者無不感到新奇。而舞者動作輕松優(yōu)美,情緒熱情飽滿,讓人很難想象的是舞船者背上的道具——牛皮船,重達七八十斤,十來分鐘的舞蹈,背船的人已經(jīng)汗如雨下。
Δ 圖一為村落刻有“藏式魚莊”的大石;圖二、三為俊巴村烹飪魚類的場景。
外來者看敦爾孜,驚奇之余總是會思考這奇特舞蹈是如何產(chǎn)生的。據(jù)專家研究,敦爾孜起源于西藏的牦牛舞,之所以用船來扮演牦牛,是漁村人因地制宜的改進。舊社會,俊巴人在封建領(lǐng)主的剝削下,生活困苦,只有用跳敦爾孜來一解苦悶;遇到如“捕魚節(jié)”這樣的吉祥日子,俊巴人跳起敦爾孜,娛神以求平安。到了新社會,俊巴人再跳起敦爾孜,背負起的不再是沉重的精神和經(jīng)濟壓力,而是對傳統(tǒng)民俗的繼承和發(fā)揚。
新時代已經(jīng)為俊巴人卸下了肩膀上的重擔(dān),所以他們挑起敦爾孜,會更加的輕松和愉悅。
排版:紅豆子
撰文:方小白
圖片:劉鯨魚、田樹青、巴塞羅那、
老狼、西藏有毒、曉舟攝影、Zhanpy、
Dr. Jürgen Tenckhoff
文章來源:《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22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