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羅浮山5A級名勝景區(qū) 惠州羅浮山風景區(qū)旅游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0-23 07:02:02作者:智慧百科
川黔古道上,一個被人遺忘的千年古驛站——觀音巖。據《綦江縣志》等資料記載,貴州、云南從四川等地運進鹽、布等生活必需品;而四川又從云貴地區(qū)輸入茶葉。沿途因商成道,筑路興商,慢慢形成了一條橫貫成都、重慶、貴州、云南的商道。
觀音巖曾經是四川到貴州省道真縣和正安縣的一條大道,挑貨的人多,雇工的人多,三教九流的人多。大山里特有的竹筍、桐油、茶葉、藥材等,都是從這里運到大山外去交易,城里的藍布、襪子等又經過這里進入了山區(qū)人民的生活。
觀音巖是川黔茶鹽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曾經十分繁榮,據《南川縣志》記載: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八年間,出境游筍竹、桐油、茶葉、生漆、五倍子、松油、松煙、焦炭、毛鐵、藥材、豬鬃、牛皮等十四萬六千擔,入境游鹽一千八百包(每包一百五十五市斤)……這些進出貨物,都是當年貨販從山里運來的,一擔一擔地從山里運來。
時間過得很快,在時代發(fā)展的洪流中,這條延續(xù)千年的川黔古道慢慢地被更快的高速公路、鐵路取代,這里也慢慢被忽視、被遺忘。現在荒草叢生,蓋不住光滑的青石。由于人數稀少,許多商店已經關門歇業(yè)。
在這個幾近荒廢的古驛站漫步,雖然地上青石板的縫隙里長出了青草,但這些被踩過的平滑的石板仍能感受到歲月的痕跡。站在古街中間,仿佛仍能看到來往的客商絡繹不絕,有滿載的喜悅,也有翻山越嶺的疲憊,還有喝酒叫賣的喧鬧……
觀音巖驛站海拔約1,000米,隨著客流的消失,大部分原來的住戶都搬走了,很多房子都年久失修,人去樓空,愈發(fā)蒼涼。前幾年來,有客商進駐,對其進行簡單的整修,留在此地的部分居民又拿出收藏已久的邊油,搬出兌窩,熬制香噴噴的油茶,打出熱騰騰的糯米團,以招待偶爾路過的游客。
為什么這個古老的驛站被稱為觀音巖驛站?走到這座古驛站的盡頭,發(fā)現了這個名字的來歷,原來這是一塊伸出的天然巖石,下面是一個可以遮陽避雨的地方,不知何時,人們在這里建起了一個觀音巖驛站,人們把這處巖石叫做觀音巖,而驛站旁邊的那個驛站就習慣地叫它觀音巖驛站。
從觀音像的四周可以看到一些殘破的石墻和柱子,表明以前的人們曾經為觀音像修建過樓閣,不知何時已坍塌。這一天說來也巧合,一整天都是陰雨綿綿,當我們來到觀音巖,竟在云層中射出一縷陽光,正好照在觀音像上,而天空又露出了一片晴朗的晚霞,這一夜的落日霞光,真是美妙極了。
從觀音巖的邊緣,茶鹽古道的兩邊都是懸崖峭壁,都是層片狀的巖石,如同人工疊放起來的一般,因而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石門,頗有幾分夔門的氣勢,只是這道天然石門形成的石門中間,已長滿了植物,緩沖了這道天然石門給行人帶來的震撼,
到達時,古驛站空空如也,幾乎被我們包場,盡管沿街掛滿了許多紅燈籠和招牌,但基本上都關了門,即使屋內飄出的縷縷飯香,以及若有若無的樂聲,還真有點像一座空城。
終于,我們循著飯香來到一家農家餐廳,品嘗了正宗的農家菜肴,特別是臘肉、香腸、糯米、糯米芋頭,那叫一個愜意,特別是糯米芋頭,看著就覺得香極了。
看似簡單的一桌菜,每個人都吃得很開心,尤其是山上的野菌湯,那可是真正的山珍野味,不一會兒就出了光碟。飯后,老板娘又端出一盆干勁十足的湯(油茶),她告訴我們,油茶很好喝,但熬制時卻很講究,先把臘肉粒炒出油,加茶炒至茶梗發(fā)白,茶香撲鼻,再加適量山泉水,蓋上鍋蓋,煮到水近干,茶葉耙爛,再用木制水瓢將茶葉慢慢研熬成金黃色,再加水煮沸,就成了一碗好茶。一碗油茶,里面凝結著鄉(xiāng)間人的情意,是一段悠閑的時光。
在古道驛站中漫步,仿佛可以清楚地看到時間的流逝。洋芋飯的老板告訴我們,幾十年來,這里的原住民已經陸陸續(xù)續(xù)地搬過來了,但他卻始終堅守在這里。他說這里環(huán)境好,生活舒適,并且堅信這里終究會有輝煌的一天!想想看,現在重慶主城到南川的交通越來越方便了,高速四通八達,高鐵也規(guī)劃好了,人們對這里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了,也許他們期待的輝煌即將來臨,
(本文內容和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