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甘肅馬蹄寺石窟上篇(千佛洞、北寺) ,北魏漢藏佛教唯一的遺寶

        更新時間:2023-01-15 12:01:01作者:智慧百科

        甘肅馬蹄寺石窟上篇(千佛洞、北寺) ,北魏漢藏佛教唯一的遺寶

        馬蹄寺石窟與文殊山石窟是河西走廊重鎮(zhèn)張掖最著名的兩座大型石窟群,為河西北涼石窟的重要組成,共同成就了著名的“涼州模式”。馬蹄寺石窟群由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馬蹄北寺、馬蹄南寺共七處組成,分布在一百多公里的范圍內。馬蹄寺石窟最早可追溯至東晉,敦煌名士郭瑀在此隱居講學。通常認為馬蹄寺石窟的興建有可能與北涼王沮渠蒙遜有關,馬蹄寺石窟所在地臨松,正是沮渠氏家族故地,不過也有中日學者經(jīng)考證認為馬蹄寺最早創(chuàng)建年代為北魏。馬蹄寺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后藏傳佛教興盛,漢藏佛教并存是馬蹄寺的一大特點。

        (一)千佛洞

        馬蹄寺正門,群山為背景,相當有氣勢



        距離入口最近的是千佛洞,千佛洞石窟的早期造像和壁畫受自然和人為損毀嚴重,現(xiàn)在看到的窟檐和寺院均為現(xiàn)代重建。



        我習慣于趕大早,到的太早還沒有游客,推開僧門,里面香火裊裊,但一個人僧人未見。

        樓閣廟宇鑲嵌在陡直的山崖上,很有視覺沖擊力



        從這個角度看,通過狹窄的走道把廟宇連接起來



        有的地方要鉆洞而過



        崖壁上的馬蹄印,馬蹄寺得名有很多傳說,其中一種是說源于天馬顯神跡,在此地落有馬蹄印



        千佛洞石窟分為南、中、北三區(qū),南區(qū)有1、2、3、4窟,中區(qū)有5、6、7、8窟,北區(qū)崖壁有浮雕舍利塔97座。

        1、千佛洞1號窟

        1號窟為近方形的中心柱窟,始建于北涼,明代重修,塔柱正面開一淺龕,塑一立佛像,其余三面并未開龕。 立佛身材高大(5.14米),體格健碩,明顯的犍陀羅風格,背光為火焰紋,通肩袈裟很有輕薄質感 。



        中心柱南向面底層南側壁畫,描繪的是地神,又稱大地女神,最早見于公元1500年前古印度《梨俱吠陀》。地神頭梳高髻,發(fā)系寶繒,第一身手持鮮花供養(yǎng),旁有榜題“地神奉花供養(yǎng)”,第三身手持托盤供養(yǎng),也有榜題“諸梨車男□來□□”,梨車是古印度信奉佛教的部族,在中國出現(xiàn)梨車供養(yǎng)比較罕見。



        2、千佛洞2號窟

        2號窟與1號窟相鄰,從位置上與1號窟有組合關系。2號窟也是近方形的中心柱窟,窟中央鑿方形塔柱,直通窟頂,下有方形塔基,分四層造像,最下層開一圓拱形佛龕,內塑有一坐佛,二、三、四層各塑三身坐佛。



        中心柱東向面底龕,龕內坐佛損毀比較嚴重,僅余泥胎,龕楣為明代重繪的紅藍白火焰紋,兩側各塑有兩身飛天,龕梁兩側有反顧狀龍首龕柱。



        兩身飛天均為淺浮雕,體格健碩,上身袒露,下著裙裝,呈U形飛舞狀。



        中心柱東向面二、三層佛像,每層的三身坐佛頭光形狀一直,高肉髻,禪定印,結跏趺坐,風格古樸,為開窟時原作。



        單體菩薩立像,高1.3米,長發(fā)披肩,著裙裝,雙腿為修復,塑像風格與1、2號窟均不同。



        中心柱南向面底龕,與東向面類似,主佛損毀嚴重,飛天已不存。



        龕尾的反顧狀龍首,龍在佛教中為天龍八部之一,守護佛國圣地,龕梁兩端塑對稱的二龍,是為鎮(zhèn)守佛國的守護神。



        南向面二、三、四層塑像,造像手法細膩,陰刻紋線條流暢。



        中心柱西向面全景,造像風格類似。



        中心柱北向面(西北角)全景,造像風格類似。



        龕楣尾端的鳳凰,作反顧狀,造型生動。



        中心柱南向面上層壁畫繪制了五佛,每尊佛旁均有榜題,寫有“西南方寶施佛”,“西北方□□佛”字樣,壁畫為北魏早期作品。



        西壁榜題,通往1號窟拱形門上方有明代重妝壁畫時留下的墨書榜題,記述了大明萬歷二十八年天地會會眾集資重修佛像的經(jīng)過,可見當時該組織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



        東壁下方有兩身羅漢壁畫,北側羅漢黃色頭光,綠色袈僧衣,南側羅漢綠色頭光,黃色僧衣,與其相對。壁畫色調素雅,精致細膩。



        北壁變相觀音,為藏傳佛教中的三面觀音,觀音均頭戴金色寶冠,胸飾瓔珞,臂飾臂釧,腕飾手鐲,首飾及長裙邊緣采用了瀝粉堆金,使畫面顯得富麗堂皇。壁畫線描、技法豐富,是明代藏傳佛教壁畫的代表作。



        3、千佛洞3號窟

        3號窟是一個典型的三壁三龕窟,龕內原來的塑像已不存,現(xiàn)存壁畫為北魏重繪。

        北壁壁畫全景,繪有佛、菩薩、供養(yǎng)人



        北壁龕內繪一坐佛,高肉髻,袈裟輕薄透體,有絲綢質感。頭光為綠色尖圓形,內有連續(xù)的蓮花紋樣,背光為綠色圓形,繪有火焰紋和禪定小佛。



        龕內東西側各繪有一身脅侍菩薩,西側菩薩面容秀麗,長發(fā)垂肩,著裙裝和披巾,雙手合十,體態(tài)優(yōu)雅,立于蓮臺之上。東側菩薩壁畫脫落比較嚴重,與西側菩薩類似。



        北壁千佛,脫落比較嚴重,均為圓形頭光,橢圓形背光,著通肩袈裟。



        北壁上方繪一坐佛,特征已不清楚,下方繪供養(yǎng)人,戴山形高帽,著交領或束胸僧衣,旁有榜題,“法師洪牧之像”、“沙彌慶寶之像”、“丘成彌之像”、“□玄忍之像”、“□丘忍之像”等。西側還繪有金剛力士,也有榜題“金剛力士之像”。



        西壁壁畫整體脫落嚴重,特征不清。與北壁類似,龕內繪一坐佛,南北側各繪有一身脅侍菩薩。



        4、千佛洞4號窟

        4號窟為中心塔柱窟,洞窟前室為人字披頂,甬道為券頂,中心塔柱的正面開一大淺龕,南北壁各開一個大淺龕,形成了三壁三龕。

        中心塔柱東面主龕佛像,坐佛具有圓形頭光、橢圓形背光,均為白色,背光有四圈裝飾紋帶,第一圈為忍冬紋,第二圈為禪定坐佛,第三圈飛天,第四圈為火焰紋帶;頭光有兩圈裝飾紋帶,外圈飛天,內圈忍冬紋。



        中心柱東向面龕主尊佛高發(fā)髻,上有陰刻波紋,從正面看神情莊重,目光深邃,身體略微前傾,著雙領下垂袈裟,上有陰刻波浪衣紋,衣紋緊貼神曲,具有“曹衣出水”之感。佛像衣褶繁復,刻畫細膩,遺憾的是雙手損毀。兩側各塑有一身脅侍菩薩。



        比較神奇的是,從正面看佛一臉嚴肅,從側面看則在抿嘴淺笑,滿臉慈祥。令我想起敦煌莫高窟259窟的禪定佛像,光線不同時表情會有變化,真是奇妙。



        中心柱東向面龕南北側的兩身脅侍菩薩風格類似,頭戴花蔓冠,頸飾寬幅項圈,胸飾瓔珞,內著袈裟,外披天衣。南側菩薩左手持蓮蕾,右手持凈瓶,赤腳踏于蓮臺。右側菩薩頭部損毀。



        南側菩薩特寫



        龕梁兩端的龍首龕柱,造型生動,色調樸實大方,具有濃郁的裝飾風格,是千佛洞早期作品的代表之作。



        前室南北壁淺龕內各塑一身石胎立佛,南側佛像高達3米,北側佛像2.18米,因風化嚴重,現(xiàn)僅存石胎。



        中心柱東向面壇基壁畫,繪制了一座十三級佛塔。



        洞窟南壁和北壁的壁畫大部分脫落嚴重,僅可辨認出部分頭像和身形,此為南壁中部的千佛,每身坐佛頂上有華蓋,旁有白色榜題,但內容不詳。



        5、千佛洞6號窟

        6號窟為近方形平頂窟,四壁不開龕,正壁中央塑石雕劉薩訶(慧達大師)像,南北壁雕弟子像,從洞窟樣式和塑像特征判斷為隋唐之作,為河西地區(qū)少見的石雕造像。

        一佛二弟子塑像,主尊佛為劉薩訶瑞像,高3米,法相尊嚴,反映了唐代劉薩訶信仰在河西地區(qū)的流傳。塑像被現(xiàn)代改造過。

        劉薩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赴印度取經(jīng)(早于唐玄奘230年),并最早歸國弘法的高僧,不僅被神化為觀世音菩薩假形化俗,更與佛陀釋迦牟尼并比齊肩,佛教第二十二代宗師,是佛教徹底中國化的重要標志性人物之一。劉薩訶一生備受崇拜,很大原因是他預言靈驗,莫高窟收藏大量有關的傳說故事,河西各地亦發(fā)現(xiàn)大量有關他的文物和石刻。



        弟子塑像,面部豐圓,刻線流暢,雕刻精美,是千佛洞石雕造像的精品。



        6、千佛洞8號窟

        8號窟開鑿于北涼、北魏時期,元、明、民國時期重修,是千佛洞比較大型的洞窟,為近方形平頂中心柱窟,洞窟前部南北壁各有一個拱形大龕,中心柱四面均開龕,下層為圓形淺龕,上層為方形淺龕,很可惜,龕內的造像都沒有保存下來,僅存部分石胎。8號窟遺存的洞窟形制、造像和壁畫具有早期佛教藝術特點,反映了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融合發(fā)展的過程。

        中心柱東向面上層,共有三層五列方形淺龕,可惜佛像已不存,僅存綠色蓮花紋樣的背光和紅、白、藍相間的頭光,應為喇嘛教遺存。



        中心柱東向面底龕,佛像已不存,頭光和背光為后代重繪,比較有特點。頭光為圓形,繪有綠、紅、白、藍、朱紅相間的裝飾紋帶,紅色紋帶上繪有連續(xù)的小坐佛,均坐在綠色的蓮花座上,著褐色或紅色袈裟,而白色紋帶上繪了一圈飛天圖案。背光分別繪有坐佛、乘云而降的菩薩、忍冬紋和寬幅的火焰紋。最外圈的龕楣有龍鱗紋裝飾。



        中心柱東向面底龕頭光和背光局部,可清晰看到各條紋帶的圖案



        背光菩薩,為民國時期重繪



        頭光飛天,飛天的面部不清,披帛為藍色或綠色,色彩艷麗



        中心柱東向面下層龕內壁畫說法圖,繪于北魏,上方繪交腳彌勒,下方繪釋迦和多寶二佛并坐,旁有榜題“釋迦多寶”,兩側各繪有一身脅侍菩薩,四周繪滿了千佛。



        二佛并坐,西側為多寶,東側為釋迦,釋迦頭部已不存。二佛均高肉髻,面容清秀,袈裟輕薄透體,舒展自然,極具質感。



        多寶西側的菩薩為文殊師利菩薩,旁有榜題“文殊師利□□”。釋迦旁邊是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高髻寶冠,面容秀麗,神情恬靜,頸飾項圈,披帛交于腹部,下著裙裝,身體輕微扭動,赤腳踩于蓮臺,姿態(tài)優(yōu)雅,形體流暢,是典型的秀骨清像。



        彌勒菩薩位于說法圖中央,高髻寶冠,頸飾項圈,上身袒露,下著紅裙,雙手做說法印,交腳坐于蓮臺。菩薩面部圓潤,神態(tài)端莊,線條細密流暢。



        千佛以白線分層,均圓形頭光,高肉髻,著紅色或藍色的通肩袈裟,雙手做禪定印。



        中心柱西南角下層,西向面下層龕主尊佛已不存,僅存紅、綠、黑相間的裝飾紋帶。



        中心柱西向面上層壁畫為宗喀巴師徒三尊,為元明時期喇嘛教興盛于此地時的作品。



        宗喀巴大師頭頂華蓋,有圓形頭光,四周繪滿五彩祥云,橢圓形背光。大師頭戴黃色尖形帽,著橙色右袒袈裟,下著紅裙,雙手我蓮枝(右手部分殘缺)。



        大師南側是首席弟子嘉曹杰,北側是二弟子克珠杰,裝束與宗喀巴大師相似,下著黃裙,大弟子雙臂展開,二弟子右手持經(jīng)書,周圍繪滿五彩祥云。



        師徒三尊上方的說法圖,繪制了一佛二弟子乘祥云而坐,祥云繚繞,畫面描繪極其生動。



        中心柱北向面,下層龕佛像已不存,僅存龕楣和部分背光,二、三、四層長方形淺龕,也僅存背光和部分頭光,應屬于喇嘛教遺存。



        中心柱北向面底龕特寫,頭光和背光為后代重繪,頭光圓形,繪有四色相間的裝飾紋帶,外圈繪了兩圈小坐佛。龕楣上部繪有龍鱗紋,內部繪滿了藍底紅色的纏枝蓮。



        洞窟南壁佛龕,佛像已不存,僅余石胎,頭光和背光為民國時期重繪



        頭光和背光,頭光圓形,繪紅、綠、白、藍裝飾紋帶,自內向外,依次繪有小坐佛、飛天和坐佛;殘存的四圈背光內,依次繪有菩薩、坐佛、飛天和火焰紋。



        頭光特寫,坐佛綠色頭光,紅色背光,著綠色袈裟,飛天著紅色或藍色,姿態(tài)忸怩。



        背光特寫,菩薩、坐佛、飛天和火焰紋,背景為藍色,菩薩神態(tài)、動作妖嬈。



        北壁壁畫損毀嚴重,保存最完好的是坐佛圖,與宗喀巴師徒三尊為同時代作品,左側描繪了三身菩薩乘坐祥云去赴會,右側有幾尊高聳的廟宇建筑,建筑頂部還裝飾了孔雀羽毛,周圍五彩祥云繚繞,畫面極其生動。



        北壁壁畫還存一弟子圖,弟子在竹林、山石中專心聽法,面帶微笑,畫面素雅,幽靜深遠。



        (二)馬蹄北寺

        北寺開鑿在馬蹄山(即臨松山)中部的紅砂巖崖壁上,共有9個洞窟,造像和壁畫大多為元代作品,窟前原有大型藏傳佛教寺院,現(xiàn)已不存。北寺的3號窟和7號窟規(guī)模宏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3號窟即三十三天石窟。

        這是前往馬蹄寺北寺的路上,雪后的祁連山,去北寺的路上還會路過勝果寺、塔爾嶺。



        1、北寺3號窟(三十三天石窟)

        “三十三天”石窟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先后歷時幾百年,開鑿在山崖峭壁上,距地表四十三米,石窟下大上小,呈寶塔形,共七層二十一窟,造型獨特,在我國石窟建造史上比較罕見。

        “三十三天”是佛教用語,六欲天之一,佛經(jīng)中說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實際是洞窟集群的總稱。

        從外觀看分為五層,一、二、三層各平列開五窟,第四層開三窟,第五層開一窟,共19個窟,2個龕,總計21個窟龕。

        三十三天石窟全貌



        石窟入口



        窟內走廊相當狹窄,崖體都是黑色的。



        三十三天洞窟層層疊疊,每層之間通過甬道相通,必須在山洞內登高穿行,甬道呈“之”字形,狹窄昏暗,道路陡峭,尤其是兩層轉彎處,狹窄到無回旋之地,只能踩著石階,手指緊扣石壁上的石窩,在向上的同時來個轉體才能通過。體驗度相當高,跟炳靈寺169窟的臺階有一拼。



        北寺第3窟第一層,佛和千佛壁畫全景



        千佛壁畫特寫



        3號窟窟頂?shù)睦p枝變體蓮花、牡丹組合圖案



        3號窟第三層窟內壁畫



        3號窟第四層,佛像為現(xiàn)代作品



        3號窟甬道右壁,浮雕佛塔,日月寶珠頂,覆缽塔身,典型的藏傳佛教舍利塔。



        3號窟甬道左壁,三座浮雕佛塔,均為寶珠頂,球形塔身



        3號窟甬道左壁巖畫,盛開的七瓣蓮花,兩側枝干上有含苞待放的花蕾,右上方有藏文六字大明咒。



        3號窟甬道左壁巖畫,鳥和樹,數(shù)目貌似松柏,鳥棲于樹上,右方有陰刻文字:大明化成十年五月初十日造。



        3號窟甬道內壁,浮雕佛塔,兼具藏式喇嘛塔和漢地靈骨塔的風格。



        3號窟門口的石碑,楷書陰刻,共9列68字,可惜風化嚴重,大部分難以辨識。



        3號窟窟壁的蓮花紋,上下兩格繪制了蓮花法輪,中間陰刻了瓶插蓮花圖案,可惜大部分壁畫已脫落。



        2、北寺4號窟

        四號窟又稱坐佛殿,為平面近長方形窟,塑像為后期所做,具有喇嘛教的風格。我只敢拍了這間有陽光的,其他室內的凡寫了“禁止拍照”都未拍。



        側壁千佛為元代繪制,橫23層,豎22列,均為同一造型,身披袈裟,坦胸,結跏趺坐,左手托缽,右手結降魔印。



        千佛特寫



        3、北寺7號窟

        7號窟俗稱“站佛殿”,因11米高的彌勒站像得名,又稱“藏佛殿”,是一個平面縱長方形的平頂大窟,規(guī)模相當宏大。 7號窟甬道口及前室



        殿內正中開有一個中心柱式的拜殿,開有若干佛龕,每龕內塑有一身坐佛,原為元代所作,現(xiàn)已不存。



        7號窟前室殘存壁畫



        拜殿正壁天王



        拜殿南壁菩薩,為明代所繪,人物著漢服,雙手合十禮拜,線條流暢



        拜殿主龕殘存的佛首



        7號窟中心柱甬道四周內外兩側開有49個佛龕,非常壯觀,每龕內原塑有藏傳佛教薩迦派的造像,現(xiàn)在大部分已被毀,現(xiàn)存塑像大部分為清代重塑。



        西南側甬道



        27、32、33、34號佛龕塑像



        35、36、45、46號佛龕塑像



        殘存的纏枝蓮花壁畫



        龕底的仰覆蓮座及紋飾



        殘存的薩迦派造像及龕間纏枝蓮花紋



        4、北寺8號窟

        8號窟俗稱“馬蹄殿”,以殿中的馬蹄印得名。中心方柱前上下開鑿圓拱形龕,龕內原造像均已不存,現(xiàn)存均為新作,上龕為三世佛,下龕為宗喀巴師徒三人,中心柱回廊邊墻供有藏傳佛教十六尊者及四大天王。



        龕內原作僅有門內及中心柱兩側的力士和菩薩殘跡,為明代所繪。



        殿內中心柱左側前方的地面上有一個方形凹陷的馬蹄印記,形態(tài)逼真,據(jù)傳為天馬顯神跡。



        本文標簽: 佛像  洞窟  佛塔  壁畫  千佛洞  馬蹄寺  漢藏佛教  

        為您推薦

        山西省·長治市景區(qū)景點29個,長治市有哪些景區(qū)

        下轄: 4區(qū):潞州區(qū)、上黨區(qū)、屯留區(qū)、潞城區(qū) 8縣: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xiāng)縣、沁縣、沁源縣 —————

        2023-01-31 08:44

        惠州羅浮山5A級名勝景區(qū) 惠州羅浮山風景區(qū)旅游

        羅浮山由不透水的花崗巖地層組成,山體切割程度大,大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處處流泉”。尤以

        2023-01-31 08:44

        河南省·洛陽市景區(qū)景點82個,洛陽景點有多少個

        下轄: 7個市轄區(qū):澗西區(qū)、西工區(qū)、老城區(qū)、瀍河回族區(qū)、洛龍區(qū)、偃師區(qū)、孟津區(qū) 7個縣:新安縣、宜陽縣、伊川縣、洛寧縣、嵩

        2023-01-31 08:44

        江蘇省南通市景區(qū)景點57個(江蘇省南通旅游景點有哪些)

        下轄: 3區(qū):崇川區(qū)、通州區(qū)、海門區(qū) 3市:如皋市、啟東市、海安市 1縣:如東縣 —————— 崇川區(qū): 1. 南通濠河風景名勝區(qū)

        2023-01-31 08:44

        一生必去的福建省13個景區(qū)(福建旅游最好的景區(qū))

        福建省地處沿海,這些年經(jīng)濟很發(fā)達,福建要說旅游除了廈門其他地方都不怎么好,但是福建也有很多不錯的旅游景點,包括自然風景

        2023-01-31 08:44

        山東省·濰坊市景區(qū)景點106個 濰坊市主要景點

        下轄: 4個市轄區(qū):奎文區(qū)、濰城區(qū)、寒亭區(qū)、坊子區(qū) 2個縣:昌樂縣、臨朐縣 4個管理/高新/經(jīng)濟區(qū):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濱海經(jīng)

        2023-01-31 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