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的“大降價”和“造車新勢力”的集體焦慮
2023-02-06
更新時間:2023-02-05 08:30:22作者:智慧百科
紅星教育觀察特約評論員
對于備受關注的杭州中考改革,如果是暫時還看不懂政策的家長,我們不妨換成高考來做一個類比。
如果你家孩子今年要考大學了,如何決定他讀哪一所大學,現在提供兩種方式:
第一,高考,一考定終身,一切交給分數決定;
第二,把孩子三年六個學期的期末成績進行權重相加,再加一些綜合素質測評得分,最終得出一個總分數,再由這個總分數決定你的孩子可以讀哪所大學。
你認為哪種方式更優(yōu)呢?
從理論上來說,第一種方式代表的是最傳統的人才選拔方式。這種選拔從古代科舉就開始了,金榜題名者佩花游街,名落孫山者則可能一無所有。它殘酷,讓人神經緊繃,甚至讓人魔怔,比如中舉后的范進。
此外,它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因為一些比如緊張、身體不適等主客觀原因,考出來的分數,未必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能力水平。
第二種方式似乎更科學。綜合素質評價,旨在打破“唯分數論”;六個學期期末成績相加,更是為偶然的考試失誤者提供了再來一次的機會。
杭州此前中考中的“名額分配招生”,就是采用的第二種方式。其中,初中若干學期學業(yè)成績所占權重不低于95%,綜合素質評價所占權重不高于5%,綜合相加后,由初中學校擇優(yōu)推薦。這種方式,還有一個名字,叫“過程評價”。
但是,就在幾天前,杭州宣布了中考新政,取消這種學期分數相加的方式,而是由中考分數決定。
新政官宣后,從杭州媒體的報道和社交平臺的反響來看,家長幾乎是集體歡呼。
這也正是本次杭州中考新政最值得玩味的地方:為什么代表先進改革方向的過程評價被摒棄?為什么傳統的分數比拼卻得到了家長的熱烈歡迎?
我們來看杭州這次中考新政的相關細節(jié)。
杭州這次的中考改革主要動了這么幾處刀:取消過程評價;取消初中學校推薦;取消5%的綜合素質評分;取消了外籍華人子女中考加分。
先說被取消的過程評價。如前所述,它代表的是先進方向,但不代表這種方式毫無問題。比如,它拉長了競爭的時間軸,用杭州家長的話說,“競爭從初一就開始了”,你要想在初三拿到高中分配的招生名額,那么,每學期期末都不可掉以輕心。簡言之,一根弦要繃三年,家長和學生都不輕松。
其次來說被取消的5%綜合素質評分。綜合素質,這本身就是一個極難定義的詞,有人可能精通詩詞歌賦,有人可能擅長琴棋書畫,還有人可能更愛搞發(fā)明,你說,誰比誰的綜合素質更高呢?
當然,杭州一些學校也搞了一些標準出來。比如,看你是否在一些競賽比賽中獲獎。但是,這又衍生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了拿到這個占比5%的綜合素質評分,不少家長只能帶著孩子卷比賽、卷特長。很顯然,不只是加重了焦慮,也加重了負擔。
再說被取消的初中學校推薦。雖然我們不能憑空臆想這種推薦就一定會帶來不公平,但是,若細品“擇優(yōu)推薦”這幾個字,它難免讓人想象,“同等條件下,會不會有校長或者老師優(yōu)先推薦了自己喜歡的學生或者是有利益關聯的學生”。
換句話說,政策本身未必有問題,但是給人想象空間這本身就是問題。一個優(yōu)秀的令人信服的規(guī)則,就應該是連這種想象空間都不該留。一切競爭規(guī)則都該放在臺面上,大家在公開透明的前提下展開游戲競爭,贏者上,輸者下,誰都沒話說。
所以,盡管“一考定終身”的問題也很多,但是從家長們的歡呼不難看出:兩種模式,兩相對比,家長們更在意的是競爭是否公平。
圖源攝圖網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杭州本輪中考新政定義為“改革失敗”,更不能定義為這是“開倒車”。相反,我們應該為杭州主管部門這樣的“折騰”點贊,為先行先試點贊,為敢于探索點贊,為力求公平點贊。只是,任何一個新政策新改革都可能會在執(zhí)行中遇到問題,沒關系,發(fā)現問題,那就解決問題。這樣的施政態(tài)度,當然值得贊賞。
但是,我們也不能回避在這次改革中暴露出的問題,更要正視由此帶來的啟示——任何改革,尤其是在教育這種涉及千家萬戶、影響面巨大的領域中的改革,除了要考慮政策理念的先進性,更要考慮政策在實際落地操作中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