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高啟強拍攝《狂飆》時候的朋友圈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6-13 21:21:10作者:未知
提到皮膚衣,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防曬利器?UPF50+?
▲這年頭沒有UPF50+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皮膚衣
確實,購物網(wǎng)站的宣傳圖里,防曬指數(shù)總是最顯眼。但另一方面,如果你潛水混跡各個戶外群,會發(fā)現(xiàn)很多戶外人認為皮膚衣是雞肋產(chǎn)品:
皮膚衣真的是被邊緣化的戶外產(chǎn)物嗎?它的來歷起源和發(fā)展變化到底如何?皮膚衣又有商家宣傳的那么防曬嗎?
“尷尬”的皮膚衣
作為一個戶外服裝門類,相比于硬核專業(yè)的沖鋒衣、羽絨服,皮膚衣似乎沒有那么“戶外”。
重裝徒步你不太會看到,速干衣、軟殼硬殼等分層穿衣法并沒有為皮膚衣留下位置;露營你不太會看到,半透不透的顏色似乎搭配什么也不夠好看;騎行也不會看到,騎行服、壓縮衣比起松松垮垮的皮膚衣明顯是更優(yōu)選擇……
同樣,漿板、攀巖、越野跑等等各個門類的運動都有更為專業(yè)的服裝可供選擇。皮膚衣這樣一個萬金油角色夾在中間,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相比于這些專門的戶外運動,皮膚衣更多出現(xiàn)在景區(qū)、輕度戶外休閑游以及城市通勤等等相對不那么硬核的戶外場景下。
▲ 皮膚衣在城市的出鏡率反而遠高于戶外
可另一方面,正值炎炎夏日,你會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大街上、地鐵中、辦公室里,越來越多的都市潮女穿上了各種顏色的皮膚衣。但好像沒聽說過她們玩戶外???
如今的皮膚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戶外皮膚衣怎么來的?
從皮膚衣的起源來看,流傳較為廣泛的說法是Patagonia首先生產(chǎn)了這種超輕外套,但在國外其實并沒有“皮膚衣”這個說法。
打開各大品牌的產(chǎn)品分類,所謂的皮膚衣往往被放在Jackets條目下,和軟殼、硬殼等外套類產(chǎn)品放在一起,是一種超輕超薄的外套。
實際上,“皮膚衣”是“皮膚風衣”一詞的簡化版本。而這兩個詞就像“沖鋒衣”一樣,是國內(nèi)戶外圈的創(chuàng)造,薄如蟬翼,就像一層皮膚。
而皮膚風衣這個稱呼更加接近它本來的用途,原初的設計理念是作為一種極簡超輕的外層衣物。
作為一件戶外運動的外套,皮膚衣首先要實現(xiàn)的功能是防風、防潑水和耐剮蹭等典型的戶外功能。在復雜多變的野外環(huán)境下,太陽對我們造成的威脅相比于風雨來說小巫見大巫。
而且,戶外防曬的解決方案其實有很多:防曬霜、戶外頭巾、寬檐帽……防曬似乎并不是皮膚衣的獨門秘籍。
所以,如果把防曬當成皮膚衣的首要功能,實際上是驢唇不對馬嘴的。這種認知偏差也是戶外圈把皮膚衣雞當成肋產(chǎn)品的一大原因。
那為什么皮膚衣和相對次要的防曬功能緊緊綁定在一起了呢?
防曬?我想要的是涼快!
要知道這個問題,得先了解市面上的另一類產(chǎn)品——防曬衣。防曬衣并不是戶外領域的產(chǎn)物,它是為城市通勤而設計的衣物。
▲防曬衣寬大的袖口并不試營戶山野,但在城市中能實現(xiàn)更好的遮擋效果
防曬的需求很好理解,紫外線不僅會讓人變黑,還可能導致皮膚疾病??扇绻粘4┲挛锼_到的物理防曬效果并不差,為什么要單獨再買一件防曬衣呢?
另外,大部分防曬衣是淺色系,還會特意做得透光透明??砂凑粘WR來看,這樣豈不是會導致對陽光的遮擋能力減弱嗎?
▲色淺、超透是很多防曬衣的特點
其實,想要把UPF值做高很簡單,只要用顏色更深的面料、厚度更厚的面料就可以輕松提高UPF值。
但防曬衣要應付的不止有烈日,還有高溫,不僅需要攔截紫外線,還要保持身體涼爽。就像阿拉伯地區(qū)人們穿著的白色長袍,穿上之后能夠在炎熱環(huán)境為身體降溫。
大熱夏天穿一件黑色沖鋒衣?還沒曬黑,先被熱死!
如此一來,輕薄、色淺、透氣、親膚等等特點是防曬衣的必備,因為它的使用場景就是夏日高溫的城市環(huán)境。
要在穿著涼爽的前提下,做到盡可能防曬,盡量高的UPF值,這才是防曬衣的基礎邏輯。
皮膚衣和防曬衣“雙向奔赴”
巧合的是,戶外領域的皮膚衣剛好也有輕薄便攜的特征,加之“皮膚衣”這個名稱十分傳神,于是很多商家便借用了這個概念來宣傳自己的防曬衣。
這導致了你在淘寶搜索皮膚衣,跳出來的很多產(chǎn)品實際上是城市環(huán)境下的防曬衣,而非戶外場景下的皮膚風衣。
與此同時,原有的戶外品牌也意識到這個重要的市場和商機,開始在產(chǎn)品研發(fā)(加入防紫外線助劑)以及宣傳上不斷強調(diào)“防曬性能”。
畢竟相比于廣大的城市通勤人群,專業(yè)的戶外愛好者只是少數(shù)。
在這種“雙向奔赴”下,皮膚衣和防曬衣就糾纏不清了。很多人也因此混淆了皮膚衣和防曬衣的概念,把皮膚衣當成了有“專業(yè)戶外”做擔保的高級防曬衣。
瞬息萬變的市場面前,皮膚衣設計之初的定位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
當我們討論“皮膚衣”的時候,可能指代的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即皮膚風衣和防曬衣。
兩者咋看起來十分相似,但本質(zhì)是兩種不同邏輯的產(chǎn)物。
就像透濕和防水一樣,透氣和防風有著天然矛盾,這是區(qū)分皮膚風衣和防曬衣的關鍵。因為布料的紗線密度越厚,就能獲得更高的強度和防風性,而透氣性也就相應地打折扣,反之亦然。
皮膚風衣有更強的戶外屬性,能夠應付復雜的山地環(huán)境,強調(diào)耐磨、防風和輕量,但相對來說透氣性差;防曬衣注重城市通勤屬性,強調(diào)防曬、透氣和涼爽,相對而言較為透風。
▲為了增加透氣性而做的腋下網(wǎng)眼設計
但話說回來,皮膚衣和防曬衣說到底都是一件超薄外套,并且交織發(fā)展、相互借鑒,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只是兩種不同取向。
在一些傳統(tǒng)戶外品牌中,你還可以見到主打防風的皮膚風衣;而在很多休閑戶外品牌中,所謂的皮膚衣實際上更偏向于防曬衣。顯然,市面上的防曬衣數(shù)量要遠遠大于皮膚風衣。
在選購時,你需要著重關注衣服的“防風-透氣”這一維度。如果在宣傳中強調(diào)防風,那便意味著它更適合在低溫、大風的山野環(huán)境下使用。如果將透氣、涼爽放在宣傳畫報的首位,那么在日常穿著時顯然更加合適。
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被眼花繚亂的宣傳迷惑。
皮膚衣真的很防曬嗎?
說了這么多,皮膚衣真的有商家宣傳的那么防曬嗎?UPF50+到底能遮擋多少紫外線呢?
你可能不知道,商家們在防曬方面,玩了一個有著迷惑性的數(shù)字游戲:
如果100%的紫外線被擋住98%,也就是2%(即五十分之一)的紫外線穿了過去,這就是UPF50的意思。
根據(jù)UPF的計算方法,我們可以推出以下表格:
UPF20與UPF50居然只相差3%的遮擋能力!
而更高的UPF值只是在爭奪更微小的幾個小數(shù)點。而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標準中,UPF值達到15以上,就能被標注為防曬類衣物售賣。
看到這里,你還會追求更極限的UPF值嗎?
另外,你或許會疑問,速干衣、沖鋒衣的UPF值是多少呢?徒步的時候,只穿一件速干衣,夠防曬嗎?
我知道你不想聽專業(yè)名詞、硬核科普,我們直接用實測數(shù)據(jù)說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趁著中午毒辣的北京艷陽,帶著儀器一樣樣測給你看!
▲常見戶外服飾的阻隔紫外線值
在環(huán)境紫外線強度約為4014μw/cm2的時候,一件一件衣服地測試紫外線透過率,并記下數(shù)值,計算出UPF值,匯總成以下表格:
怎么樣?有沒有出乎你的意料?皮膚衣的UPF值竟然落后于很多衣服!而很多戶外服裝的UPF值甚至輕松到達四位數(shù)!
先別著急,別忘了美國的標準,只要UPF值達到15就能算作防曬服飾。我國的標準對標歐洲,相對更嚴格。
另外,這個結(jié)論實際上與很多朋友的戶外經(jīng)驗相似:哪怕是抹了防曬霜,在長時間太陽的暴曬下,還是一件物理遮擋的衣服來得實在,不論這件衣服是速干衣、軟殼還是皮膚衣。
這也印證了防曬衣的邏輯,要單純想把UPF值做得高是很簡單的。深色速干衣、沖鋒衣可以在不考慮涼爽膚感的前提下輕松達到超高UPF值。
這樣看來,戶外防曬并不是一件難事:防曬霜、長袖速干衣、短袖速干衣加冰袖、防曬傘等等都可以解決。特別是一些深色不透光的厚衣服,防曬能力甚至甩開普通皮膚衣好幾條街!
這樣看來,皮膚衣的防曬地位確實岌岌可危。但我們已經(jīng)知道,它誕生之初就根本不是為了防曬而設計的。
戶外視角下的皮膚衣
從典型的山地戶外運動的視角去看皮膚衣,它的角色確實有些模棱兩可。
防水能力不如沖鋒衣,但能簡單地防潑水;排汗能力不如速干衣,但同樣很易干;防風能力不如軟殼,但也能在你休息時抵擋風寒效應……
夏季高溫時節(jié),重裝徒步或者越野跑這種高強度運動,多一件衣服都會更加悶熱。如果打底速干衣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防曬效果,為什么還要再多套一層皮膚衣呢?
還記得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Marmot“神衣”嗎?它的形態(tài)其實十分接近皮膚衣,只不過在內(nèi)側(cè)增加了一層薄薄的抓絨材質(zhì),增強了保暖性。
而“神衣”之所以被大家追捧,正是因為它平衡了重量、保暖、防風和壓縮體積等要素,能夠適應廣泛的戶外環(huán)境。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皮膚衣當成一種極限軟殼,其突出優(yōu)勢就是無比輕量和極小的打包體積。
光是這一優(yōu)勢,就足以讓皮膚衣獨當一面:
單日徒步時,冷了穿,熱了脫,打包還不占體積;自駕游下車休息時,隨手一套防曬防風;日常通勤的烈日下,打傘得占一只手,一件皮膚衣輕松搞定。還有空調(diào)房保暖、公園野餐、景區(qū)游覽、野外工作……皮膚衣成功地占據(jù)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皮膚衣的啟示
歸根到底,我們談論一件戶外裝備時,不能脫離它的使用環(huán)境和使用場景。汝之飴糖,彼之砒霜,皮膚衣的獨特性和必然有它的價值。如果你仍然覺得皮膚衣很雞肋,只能說明在你的使用場景下不需要它。
鞋好不好腳說了算,皮膚衣好不好用過才知道,不要因為他人的主觀使用感受而錯失了本屬于自己的優(yōu)秀裝備。
另外,面向更為大眾市場的視角下,皮膚衣防風、防潑水的“戶外向”功能吸引力并不夠。而防曬,很明顯更加對得上廣大人民群眾的胃口。如今,皮膚衣幾乎成為了都市時尚女性的衣柜必備。
一個萬金油裝備,什么都能做一點,但都不專精?;蛟S硬核戶外對這樣的裝備較為排斥,但從休閑戶外或者更加日常通勤的角度來看,這正是最大賣點!
這也啟示我們所謂的硬核戶外與休閑戶外并不是完全分離的,他們之間有著微妙的互動關系。專業(yè)的戶外裝備可以在性能上日常休閑降維打擊,日常休閑的舒適也能在一些戶外環(huán)境大放異彩。
最后,從皮膚衣與防曬衣的雜糅過程我們會看到,一件裝備被發(fā)明出來后,并不是板上釘釘一成不變。裝備自身會根據(jù)不同的人群、使用需求、使用場景和戶外方式發(fā)生演變。
使用者是靈活變通的,裝備也不是“死”的,正是在人與裝備的不斷互動中,戶外運動、戶外人和戶外裝備都發(fā)生了進化。
看到這里,你還會覺得皮膚衣是雞肋裝備嗎?
歡迎關注戶外探險OUTDOOR視頻號
(進入視頻,點擊帳號頭像,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