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高啟強拍攝《狂飆》時候的朋友圈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18 16:25:31作者:未知
澎湃新聞從世紀文景獲悉,紐約時間8月17日凌晨2點40分,北京時間當天下午2點40分,世紀文景接到張艾嘉女士的信息,她的叔叔、《一瓢紐約》《俠隱》作者張北海先生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張艾嘉女士信息中表示,“他沒有太多痛苦,安靜離世”,她有幸在他離世前告訴了他“好好休息吧,我們都很愛你”。
張北海在路上,這是他一慣的樣子,牛仔褲+帆布鞋,曼哈頓,2012(韓湘寧攝)
張北海其人
張北海,本名張文藝,祖籍山西五臺,1936年生于北京,長在臺北,工讀洛杉磯,任職聯(lián)合國,退隱紐約,著作隨緣。這是北海先生的官方簡介,在文景編輯眼中,他是冷幽默專家,威士忌重度使用者,同時有兩支妙筆,書東寫西,一手繪紐約,一手描北平。他的《俠隱》在文字中復(fù)活老北平,阿城先生稱贊其具有“貼骨到肉的質(zhì)感”、“果然好看”,還有人說“讀了俠隱,勾起鄉(xiāng)愁”;而他筆下的紐約,確實與任何人寫的都不一樣,看起來邊邊角角,細細碎碎,更像一個有趣的老人在陪你行走街頭,邊走邊聊,歷史掌故信手拈來,擔當陳丹青口中的“紐約蛀蟲”。
在中央公園船塢 紐約2006年(譚愛梅攝)
在中國臺灣地區(qū),張北海的名氣很大,這名氣或許來自,葉嘉瑩是他的中文老師、張艾嘉是他侄女,甚至他在美國華人圈中的“江湖地位”。1970年代起,張北海的家就是初抵紐約的華人了解這座城市的必到之地,而更熟悉他的人都明白,他的名氣因其為人為文的風度,也因此阿城說,他迷張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風度。
北京和紐約,《俠隱》和《一瓢紐約》
世紀文景在2007年推出了小說《俠隱》(首版)。這本書講述的是一段民國初年以老北京為背景的江湖俠義故事。張北海創(chuàng)造的這個老北京,既不是老舍筆下悲辛交集的下層民眾生活,亦不是曹禺筆下在傳統(tǒng)的桎梏中痛苦掙扎的北京人家,與張恨水的舊派小說風景更是迥然有別,它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景象和新的可能:透過今日開放社會的眼光去回望傳統(tǒng),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好,并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經(jīng)消失,而張北海卻用文字使它復(fù)活,使它栩栩如生。
《俠隱》之后,文景又陸續(xù)出版了作者的系列散文,《人在紐約》《天空線下》《美國:八個故事》,后這些散文在2015年被輯為一冊《一瓢紐約》,由北海先生自定篇目,算是一部自選集。這本書收錄50篇文章,并配有百幅彩圖。這不光是一個講美國講紐約的文化讀本,這里雖有舊物但絲毫不老,更是能體現(xiàn)出一個妥帖平易恬淡的人,一個寫“無用之物”、視角獨到、讓人著迷的老嬉皮。
根據(jù)張北海小說《俠影》改編的電影《邪不壓正》海報
2018年,姜文導演將《俠隱》改編成電影《邪不壓正》,正式上映。《俠隱》出了新版,遵作者意修訂了個別文句。文景舉辦觀影會,邀請到李陀、汪暉兩位老師做了一場影后敘談。汪暉評價:“姜文電影的底色在于,他是一個記憶和感覺很充沛的人,所以主觀意識極強,多半通過這種情緒把片子的合理性鼓蕩起來……”。感謝姜文導演,讓北海先生走入了更多讀者心里。
大概從2008年開始,北海先生每兩年回一趟北京,與編輯見面,會會老友,見老師,以及回山西老家。在《一瓢紐約》里收錄的“五臺山上,五臺山下”,便是北海在1986年奉母之命特別回了趟五臺老家,此前他從來沒有回去過。2015年,他又回了一趟老家,距離上次回鄉(xiāng),已是三十年后,那次只是夫妻二人外加導游和司機。而這一次,是一大幫人,其中還有張艾嘉、賈樟柯和趙濤。這段故事他專門寫給了那時的“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