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名:吳葵華、側(cè)金盞、白淑氣花、棋盤花、蜀其花、蜀季花、麻桿花、舌其花、大蜀季花、果木花、木槿花、熟季花、秫秸花、端午花、大秫花、餅子花、公雞花、搟杖花、單片花

入藥部位:蜀葵的花朵。夏、秋采收,曬干。

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寒。歸肺、大腸、膀胱經(jīng)。

功效:和血止血、解毒散結(jié)。主吐血、衄血、有經(jīng)過多、赤白帶下、二便不通、小兒風(fēng)疹、瘧疾、癰疽癤腫、蜂蝎螫傷、燙傷、火傷。

《千金·食治》:"味甘,微寒滑,無毒。"《別錄》:"主理心氣不足。"《本草拾遺》:"治小兒風(fēng)疹?;ㄓ形迳?,白者療痢疾,去邪氣,陰干末食之。"《綱目》:"治帶下,目中溜火,和血潤燥,通竅,利大、小腸。"《分類草藥性》:"治紅崩,吐血。紅、白、淡三種,白治帶癥。"
免責(zé)聲明:非中草藥專業(yè)網(wǎng)站,如有需要,請查閱權(quán)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