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輕小夫妻的家,三居改一居,安放屋主的所有喜好!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14 10:00:33作者:智慧百科
地下建筑工程的滲漏水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工程界的痛點、難點所在。從工程角度出發(fā)看防水工程施工質量控制,一直被如下幾個因素所困擾:
1)工程一次完成質量要求高:絕大部分地下工程,都會進行填埋處理,要長期承受地下水的浸泡。地下工程的結構、防水工程都是一次性工程,返修、翻新的成本很高,因此一次完成標準高。
2)工況復雜,作業(yè)條件差:地下工程一般都是開挖施工,施工場地有限,作業(yè)面狹小。施工過程要面臨地表水倒灌、地下高水位浸蝕的困擾。
3)細部節(jié)點多,控制難度大:地下工程的底坑部位、樁頭節(jié)點、后澆帶、施工縫、穿墻套管、穿墻螺桿、預留洞口、底板側墻轉角、側墻頂板轉角、塔吊基礎和底板交接處等等細部,幾乎每一處節(jié)點都是一個薄弱點,處理不當,滲漏隱患無窮。
4)交叉施工,成品保護難:無論是烈日暴曬、風吹雨打、積水浸泡的“天災”,還是人員行走、材料堆放、鋼筋拖拽、高溫焊渣的“人禍”,都讓防水施工在一種近似“邊做邊修”的狀態(tài)下進行。
除上述諸多工程難點外,防水材料選型和防水構造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前置環(huán)節(jié)。當前建筑防水構造設計,往往都是對現有規(guī)范或圖集的搬運和拷貝。翻看地產公司的工程手冊,也大抵是對上述內容的整理或集成。這就使得構造節(jié)點合規(guī)性有余,實效性卻未必佳。
結合過往的工程實踐,筆者分別就地下室底板、墻板、頂板各部位的幾種典型的防水設計構造,談談在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問題及處理意見,與各位同行商榷。
底板
1.卷材防水的尬尷
以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為代表的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牢牢占據著工程防水市場的七成以上份額。即便近些年出現許多新的防水材料,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保守地說,還是要占據防水材料市場的半壁江山。
雖然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材料本身具備優(yōu)越的防水性能,又具備一定的價格優(yōu)勢,但對于用在地下室底板部位來說,卻有著一個無法回避的缺欠存在,那就是卷材附著的基層問題。
根據防水施工規(guī)范要求,防水卷材的結構基層平面要做到“平整、堅實”,無明水、無起砂、無起皮、無水泥浮漿。這個標準對于底板下的墊層來說,就比較難做到了。
畢竟設置墊層的主要作用,就是“隔離層”。目的就是讓底板鋼筋綁扎不至于在基坑泥土里進行。所以對工程上對墊層的施工質量要求并不高,達不到防水卷材基層所需的“平整、堅實”標準。
而且在工程實際施工過程中,地下工程出正負零填后一般會停止降水,地下基礎逐漸又恢復到濕潤甚至飽和狀態(tài)。這時曾因前期降水失水導致孔隙變大的地基土,很容易又因吸水而產生沉降。
地基土沉降會連帶墊層一起產生變形,強度較低素砼墊層很容易就會開裂。此時滿粘在墊層上的防水層,也會隨著墊層的開裂而承受非常大的局部拉伸,使防水層處于較高應力狀態(tài)。
受到“零延伸斷裂”現象的影響,此時防水層就會開裂,地下水在壓力作用下會進入到防水層和結構底板之間,從而導致防水失效。
防水卷材粘貼在基礎墊層上,防水層與底板結構本體實際是分離的狀態(tài),防水層一旦破壞,滲透進入的地下水就會在防水層與底板間“竄流”。這種情況下很難精準找到滲漏點,維修非常困難。
SBS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遇到的問題,可以推演到采用類似鋪貼工藝的卷材類防水材料。即防水層不能實現與底板混凝土結構表面形成緊密結合,就達到不“竄水”防滲漏的目的。
2.底板的預鋪反粘工藝
高分子自粘性膠膜防水卷材采用“預鋪反粘”施工工藝,可以使底板澆筑過程中呈液態(tài)的混凝土在凝結硬化過程中,與高分子卷材表面的自粘膠膜粘結為一體,形成互鎖結構,從而達到防水目的。
該工藝將防水卷材真正粘貼在底板結構的主體上,就像是結構主體的“皮膚”。防水層與結構層粘結牢固,消除了“竄水”隱患。即便局部出現滲漏水現象,也比較容易溯源為維修帶來方便。
但預鋪反粘工藝也并非完美無缺,起碼在筆者使用這種鋪貼工藝的項目反饋情況看,一個明顯的弱點就是施工進度較慢。卷材預鋪在墊層上的過程中,由于是空鋪,在裁剪、拼接等環(huán)節(jié)顯然沒有熱熔鋪貼來得直接。
比如在底板有承臺、地梁、樁頭等構件的情況下,底板的基面就會非常復雜。在陰陽角、樁頭等部位需要精心裁剪和鋪貼,否則很容易留下隱患。
特別是在立面部位,預鋪防水卷材與基面的固定方式、卷材長邊和短邊的搭接、節(jié)點部位配套輔助材料等等方面,“預鋪反粘”工藝都還有待完善。
為了確保“預鋪反粘”達到預期目的,在實施預鋪作業(yè)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防水卷材成品保護。 卷材預鋪后的底板鋼筋施工中,鋼筋拖拽、綁扎,以及焊接作業(yè)時的高溫焊渣等對防水層破壞要引起重視。因為有些破壞一旦發(fā)生,就很難再進行修補。
(2)避免冬季低溫施工。 防水卷材在冬季室外低溫情況下,膠黏層和混凝土粘貼能力會大幅下降。
(3)卷材預鋪完成至混凝土澆筑完成這段時間,短則7~10天,長則半月以上。 這段時間卷材的粘結面是裸露的。粘結面受到陽光中紫外線照射、臭氧老化等作用,會使其粘結能力下降。
(4)防水卷材暴露過程中,遇到下雨和刮風天氣也很普遍。 雨水和灰塵對卷材與混凝土粘結性能也會造成一定影響。
再有筆者也曾看到一些工程選用改性瀝青類自粘膠膜防水卷材,這類卷材普遍存在短期內暴露就會喪失其粘性的問題,甚至無法實現預鋪反粘的目的,要謹慎選用。
3.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
從防水作用角度看,地下室底板防水來的防水層做在“迎水面”部位最為合理。
但正如前文分析,無論是在基礎墊層上直接鋪貼還是采用預鋪反粘工藝,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弊端。于是許多工程開始嘗試在地下室底板的“背水面”進行防水層的施工,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做法就是涂刷一層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
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是由普通硅酸鹽水泥為基料和“活性化學物質”組成的灰色粉末材料。
這里的“活性化學物質”,具體一點說,就是無機或有機兩大類防水劑。前者成分多為氯化鈣、氯化鐵、硅酸鈉(或鉀)、氧化硅粉(硅粉、硅灰)等;后者則主要有脂肪酸鹽、高分子乳液、納米級高分子粉末及聚硅酸酯(或鹽 )等。
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的防水機理是:在水的毛細作用下,涂料中的活性化學物質滲透到混凝土中,與游離的硅酸根離子反應形成鈣礬石的晶體,填充混凝土細小裂縫。從而使混凝土更加密實,提高混凝土自防水能力,達到防水設計要求。
▲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防水示意圖/圖源網絡
筆者在工程中第一次大面積使用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還是2007年在南京夫子廟商圈附近的一個深基坑綜合商業(yè)體項目上。
當時該項目選擇在地下室底板“背水面”做一道防水層有其特殊情況——需要盡快完成地下室底板封底,以策基坑安全。否則在底板“迎水面”進行防水層施工,都會增加基坑底板封底的時間。
那個項目并不是在底板“背水面”刷上一道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了事,還在底板建筑找平層中使用塑料排水板并設置導流盲溝,以此來確保地下四層停車庫的使用環(huán)境。
記得當時工程會議討論此事時,總工H總特別強調,水泥基滲透結晶防水涂料其自身是具備滲透結晶功能的,但如果只是依賴于滲透結晶去進行滲漏水的預防則是遠遠不夠的。
他認為水泥基滲透結晶防水涂層具有長期防水功能的前提是,混凝土結構不再發(fā)生連續(xù)變形和開裂。而這個預設與實際工況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不能將該防水涂料作為單獨一道防水層使用。
水泥基滲透結晶防水涂料的說明中,描述該材料的作用范圍是混凝土表層孔深約5mm~50mm。但這一說法也遇到許多防水工程專家質疑,他們認為實際作用深度大約在 0.4~1.0mm之間【1】。
筆者查閱相關技術資料時看到,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在國外工程的應用實例,大多數是用于舊工程滲漏的修補。所以對于二級及以上防水工程中,單獨采用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防水要慎重對待,這也是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中給出的建議。
4.重視底板自防水能力
談到地下室底板的自防水能力,不能不說這是工程上的一個遺憾。因為常規(guī)地下室底板的厚度,已經具備結構自防水能力。但因為工程施工中現場準備、原材料配合比控制、混凝土澆筑振搗、成品養(yǎng)護等環(huán)節(jié)的粗放式管理,使得我們很少有項目敢于嘗試才采用底板結構自防水的做法。
上海建工房產洪建華先生曾撰文提出,當地下室結構底板厚度抗?jié)B系數K≥2時,可采用單一的防水混凝土結構底板自防水設計。洪建華先生在多個項目中予以實踐(K=1.8),均取得比較理想的防水效果【2】。
此處底板厚度抗?jié)B系數K=防水混凝土的設計厚度/規(guī)范的最小厚度。
根據《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8-2011)規(guī)定,“防水混凝土結構厚度不應小于250mm”。所以理論上防水混凝土的設計厚度為500mm即具備獨立使用結構自防水能力。
底板防水混凝土厚度增加,地下水在混凝土中滲透的距離就增大,阻水截面隨之加大。當混凝土內阻力大于外部水壓力時,地下水就只能滲透到混凝土中一定的位置而停下來,這個道理不難理解。
當然,采用底板結構自防水作為獨立防水設置,并非底板厚度滿足要求即可。
底板結構具備自獨立自防水能力的根本所在,是要形成穩(wěn)定、密實的結構。這除了對混凝土原料來配合比有著特殊要求外,還要求現場施工作業(yè)水平達到比較高的標準。
比如混凝土墊層和局部磚胎膜部位施工。為了實現底板結構自防水,這些部位表面要做到平整光潔,這樣才有利于模內混凝土成型表面密實光滑,減少混凝土表面出現過多的毛細孔。
這些部位表面平整光潔,還可以增加其憎水性,從而提高了模內混凝土的保水性,有利于水泥的充分水化形成水泥凝膠,不斷地填充原來水泥漿絮凝結構的毛細管通道中。這樣毛細管通道逐漸被堵塞形成不通連的毛細孔,提高了防水混凝土的密實度和抗?jié)B能力。
再比如混凝土澆筑振搗環(huán)節(jié)。記得筆者最初參加工作時,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公司自有的泥工班組,混凝土振搗工都是固定人手。振搗手有著豐富的澆筑振搗經驗,他對于混凝土振搗的間距和時間控制,都會嚴格遵守作業(yè)要求,這對于底板混凝土形成密實結構非常關鍵。
這個要求對于現在以勞務外包為主的施工生產模式,實現是非常有難度的。
墻板
總體來說,地下室墻板的防水構造設計和施工沒有地下室底板那么復雜,規(guī)范或圖集中的一些構造做法也相對比較容易實現,墻板部位有如下兩點總結與各位同仁分享:
1.推薦選用涂膜類防水材料,慎用卷材類。
這個主要目的是利于施工操作,尤其對于多層地下結構的工程來說。
防水卷材自重比較大,不容易與墻板粘貼牢固。很容易發(fā)生墜落。記得在上海楊浦某地下三層項目施工中,外墻防水選用4㎜厚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自重很大,防水作業(yè)工人站在腳手架上,防水卷材幾乎拎不動,很不方便施工作業(yè)。
工程中也曾遇到這種情況,設計方出于對結構基層質量以及防水層厚度控制考慮,拒絕選用防水涂膜類產品,堅持采用卷材料類的防水材料。那無胎基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可以作為一個備選項。
2.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
根據《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50108-2008)防水設防要求,一級防水除了結構自防水外,還應做兩道防水層。
對于這一規(guī)定,筆者在實際施工中都會與設計單位協(xié)商,不必教條于“兩道”這項規(guī)定,應該敢于嘗試使用一道防水層替代。對于防水工程,并非防水層設置的越多防水效果就越好,這里還涉及施工作業(yè)難度問題。
比如采用兩道防水層,就涉及“疊合防水”概念。目前工程上使用比較多的“疊合防水”選型主要有這樣三種:①改性瀝青防水涂料+改性瀝青防水卷材;②改性瀝青防水涂料+高分子防水卷材;③高分子防水涂料+改性瀝青防水卷材。
這三種組合方式,暫且不談各層防水材料間相容性問題,單就是施工工藝實現都頗有難度。
對于地下墻體防水構造來說,不同于平面防水部位(如底板、頂板),可以通過設置不同基層、隔離層加以調劑,這些構造層次在豎向的墻面上就比較難實現。
近些年,“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防水卷材”的做法得到大力推廣,這種組合似乎為“疊合”防水找到一個比較完美的解決之道,尤其對于地下室外墻防水來說。
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和基層完全滿粘,內應力極強,具有自愈性、永不固化的特性。與防水卷材復合使用,可以將防水涂料與防水卷材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真正達成“皮膚式”防水層狀態(tài)。
▲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圖片來自網絡
對于這種新型防水材料,筆者也有兩個疑問。
疑問之一就是,目前在工程上接觸到使用頻次比較多的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大部分還是熱熔型施工的。施工溫度較高,會散發(fā)出難聞的氣味。這種涂料是否真的達到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的標準存疑。
再有一個疑問是,有些非固化防水涂料的蠕變性較大,在與外側聚乙烯丙綸防水卷材疊合使用時,容易引起外側卷材出現皺折和翹邊現象。
蠕變性較大的防水涂料在立面施工時,還比較容易出現涂料下垂從而帶動卷材滑移的現象。所以疊合防水在立面施工需要應采取必要的固定和防滑移措施。
非固化橡膠瀝青防水涂料作為一種新型防水材料,材料耐用性仍然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頂板
地下室頂板防水層的設計與施工,與屋面工程中防水層設置有許多相似之處。
某種程度上說,地下室頂板就是一種特殊的“屋面”。但因為要考慮地下室頂板上綠化種植要求,二者既相似又有所區(qū)別。所以在構造做法施工工藝選擇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取消頂板找平層原漿收光是否可行?
最初地下室頂板,在構造設計上是設有找平層的。最根本目的是找平基層,為接下來的防水層提供一個平整、堅實的基層,保證后期防水層與基層粘結可靠、不竄水。
但在多年的工程實踐過程中發(fā)現,1:2.5水泥砂漿找平層,相較于結構混凝土強度較低,厚度又小。找平層施工前的基層濕潤,施工后的保濕養(yǎng)護都很難做到位。所以這道找平層空鼓、開裂出現“兩層皮”的現象很普遍。
這樣的找平層,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倒還會在防水層的下部形成竄水層,后期滲漏水風險很大。
所以近些年來在優(yōu)化防水構造設計時,通常會將該找平層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要求進行“原漿收光”。
這個要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地下室頂板通常面積比較大,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商品混凝土的早期強度來得很快,作業(yè)班組能保證在初凝前基本抹平已經實屬不易,很難做到防水卷材基層所需的“平整、光潔”的收壓標準。
前文已經說過,防水卷材基層對于防水層的鋪貼質量至關重要,所以對于基層處理,筆者建議應該向市政工程學習,對原有基層進行拋丸處理。
▲拋丸前后對比/圖源網絡
通過拋丸處理,將地下室頂板表面松散的浮漿、浮塵、垃圾清除,露出堅實、粗糙的表面。在上面涂刷基層處理劑后,再進行下一步防水層的施工。
2.耐根刺穿防水卷材
根據《種植屋面工程技術規(guī)程》JGJl55-2007的相關要求,耐根刺穿防水材料必須通過耐根刺穿試驗,其性能必須包括優(yōu)異的防水性能和耐根刺穿性能兩方面。
防水卷材耐根刺穿原理主要包括化學阻根和物理阻根。
其中化學阻根是通過在防水材料中添加化學阻根劑,在不影響植物正常生長的前提下,阻止植物根系向防水材料內部生長或改變根系的生長方向;物理阻根則是通過防水材料本身具有的致密性和高強度、高耐腐蝕性來抵御植物根系的穿刺。
筆者在工程中接觸到的耐根刺穿防水卷材品類主要有四種:①改性瀝青防水卷材;②聚氯乙烯(PVC)卷材;③熱塑性聚烯烴(TPO)卷材;④聚乙烯丙綸復合防水材料.
這其中第一種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應用最為普遍,通常是選用4㎜厚耐根刺穿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有資料表明,采用復合銅胎基或銅箔胎基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阻根效果較好,在國際上的應用也最為廣泛。
其他三種高分子防水卷材:熱塑性聚烯烴(TPO)防水卷材,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綸((PE-PP))防水卷材,在抗老化和抗腐蝕、抗植物根莖穿透性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
在《建材工業(yè)鼓勵推廣應用的技術和產品目錄(2018-2019)》中,高分子防水卷材是鼓勵推廣應用的產品,認定其阻根效果真實可靠、耐久。且一道防水層就可以達到一級防水設防要求。
當然TPO、PVC防水卷材的施工要采用熱焊接法搭接,這對施工人員的作業(yè)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相對來說聚乙烯丙綸防水卷材的施工就比較容易操作,和聚合物水泥防水粘結材料配合,采用冷粘法施工。但觀察下來這個工藝似乎并不可靠,搭接處就是粘合搭接,是個薄弱點,有改進的必要。
3.地庫是否需要建筑找坡
地下車庫頂板防水構造設計中,往往會設置建筑找坡層,多為輕集料混凝土找坡,坡度為0.3%。
雖然0.3%的坡度并不算大,如果細究排水效果,這個坡度是明顯偏低的。對于車庫頂板來說,由于面積較大,實現0.3%的找坡并非易事,需要分區(qū)分坡排水。
然而車庫頂板排水設置眾多分水線,施工難度非常大,坡度也難以控制。而且輕集料混凝土強度較低,極易開裂,最終不但起不到排水作用,反倒是更易局部積水。
《種植屋面工程技術規(guī)程》(JGJ155-2013)中規(guī)定,頂板面積較大放坡困難時,應分區(qū)設置水落口、盲溝、滲排管等內排水及雨水收集系統(tǒng)。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取消建筑找坡層。
從實際應用中看,車庫頂板部位基本都是景觀綠化種植區(qū),至少有1米厚度覆土。無論車庫頂板標高是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以上,土壤內水分達到飽和甚至流動的概率相都相當低。所以車庫頂板上部設置排水板、盲溝、滲排管相結合的排水措施更為合理。
▲頂板局部排水盲溝做法【3】
當然長久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盲溝內的砂石空隙,必然會逐步被細小的粘粒土填充而堵塞,排水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這種做法也不是萬全之策,算作權宜之計。
4.要做結構找坡嗎?
在工程群中,有群友提出,既然車庫頂板的建筑找坡存在種種弊端,那采用結構找坡如何?
關于這個話題,推薦大家去看吳本國等人的《大型地下車庫頂板結構找坡需考慮多種因素》一文,對這個有著比較詳盡的剖析與論證。
這里直接提取結論與各位同仁共饗:
①大型地下車庫結構頂板是否找坡,不是影響車庫頂板覆土排水效果的關鍵因素;
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大型地下車庫結構頂板不需要采用結構找坡;
③特定的地形條件下,采用車庫頂板結構找坡,更多是為達到經濟性和方便性的目的【4】。
5.兩道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是“4+3”還是“3+4”?
曾見過地庫頂板防水設計采用兩道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做法。且兩道卷材厚度并不一致,通常是“3+4”的組合。
根據《種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GB/T35468-2017)中要求,SBS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厚度最小為4mm。而且為了達到“耐根刺穿”效果,在車都頂板構造上,4㎜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應在上,3㎜卷材在下。
這種構造層次,筆者認為有個前提,那就是在施工第二道防水層(4㎜厚防水層)不能采用熱熔工藝。
否則下層3㎜改性瀝青卷材通過熱熔法施工與基層結合,再通過熱熔法與上層防水卷材結合,卷材“有效防水厚度”就小于2㎜,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這種情況下只能做“4+4”才合理。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住宅屋面防水構造,采用熱熔法施工時,兩道卷材上下順序應該是“4+3”。
但這一點似乎看法并不一致,在圖紙設計說明中“4+3”或“3+4”都比較常見。下面這個截圖也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位“規(guī)范組成員”就認為是“3+4”比較合理。
▲某規(guī)范組成員關于施工順序的解答/圖源網絡
上面截圖中說“同一種材料的疊層做法是錯誤的”,這個觀點筆者比較認同,雖然在相關防水圖集中有這種構造做法。
在20世紀90年代,這樣將兩種相同防水材料在同一工程部位上使用被稱為“復合防水”。而后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工程運用,從發(fā)現這種采用統(tǒng)一防水材料的做法是不科學也是不合理的。
結語
對于地下防水工程的探討,其實并不能局限于上述三個部位設計與工藝的探究。在設計與工藝之外,仍有許多關鍵因素決定成敗。
當前在遴選專業(yè)分包隊伍時,“最低價中標”的標準成為不二之選。從建設單位到總包,再從總包到分包、分包到材料商和勞務,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并層層向下傳導,最終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這個結果也可以反映出我們的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是不到位或者是缺位的。
工程上常用“三分材料,七分工藝”來形容防水施工。
這個說法并不夸張,畢竟以手工作業(yè)為主的防水施工,非常依賴于專業(yè)分包隊伍的管理素質和操作水平。讓人略感遺憾的是,我們已經把防水作業(yè)的上崗資格證書取消。
在這方面,我們應該眼光向外,學習一下在工程管理、施工操作等方面已達先進水平的國家,比如德國。學習他們以行業(yè)協(xié)會為主導,將防水作業(yè)作為特殊工種來進行培訓、考核并加以規(guī)范的運行模式。
工程參建各方,只有打破自身站位局限,不再把工作重心都放在如何規(guī)避、下移責任,才能系統(tǒng)性地尋求解決地下防水工程痛點、難點之道。
參考資料:
1.葉琳昌·地下防水工程滲漏原因新認識[J]中國建筑防水·2005(2)P09.
2.洪建華·大型居住社區(qū)地下室主體結構底板混凝土自防水工程設計與施工研究[J]混凝土世界·2014(3)P80.
3.林宏偉·地下車庫種植頂板構造層次優(yōu)化探討[J]中國建筑防水·2019(1)P32
4.吳本國等·大型地下車庫頂板結構找坡需考慮多種因素[J]建筑工人·2019(10)P7-10.
來源:工程一姐,本文已獲作者授權,對此表示感謝。
點擊下圖,了解提進度、控成本的項目管理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