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輕小夫妻的家,三居改一居,安放屋主的所有喜好!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08 14:33:14作者:未知
水排是東漢的,出現(xiàn)于公元三十一年,由南陽太守杜詩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jīng)驗基礎上發(fā)明而成,主要用于冶煉部門。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我國古代又叫“橐”,一座爐子用好幾個橐,放在一起,排成一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fā)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fā)明,約早于歐洲一千多年。水排的發(fā)明不但節(jié)省了人力、畜力,極大地百促進了冶鐵業(yè)的發(fā)展,三國時的韓暨把它推廣到了魏國官度營冶煉作坊中,用水排代替過去的馬排、人排,四季不歇。
杜詩創(chuàng)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改用水力鼓動,稱之為水排。
漢代的水排由同一時期的水碓和翻車結構推測,也是一種輪軸拉桿傳動裝置、我國古代水排構造的詳細技術最早見于元代的《王禎農(nóng)書》,依水輪放置方式的差別,分為立輪式和臥輪式兩種。都是通過輪軸、拉桿及繩索把圓周運動變成直線往復運動的,以此達到起閉風扇和鼓風的目的。因為水輪轉動一次,風扇可以起閉多次,所以鼓風效能大大提高。是當時非常先進的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