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0 14:05:58作者:佚名
一、滿族的飲食習俗
入關前滿族人的飲食文化是從“引弓之民”到“俗尚耕稼”。一開始,正如皇太極于祟德七年的一道詔書中所鄭重宣告的那樣,在“自東北海濱迄西北海濱(貝加爾湖)”,還生活著諸如“使犬使鹿之部,及產(chǎn)黑狐黑貂之地”民,還保留著他們傳統(tǒng)的“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
當然,清軍入關前的滿族文化也并不是單一的滿族文化,因為東北地區(qū)一直是多民族共存的地區(qū),滿族的文化、習俗與生活區(qū)域內(nèi)許多其他成員集群有許多相同或相近之處,也可以說滿族文化是“土著”文化之一。
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桿(神桿)時,都要做血腸(即后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后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滿族的祭祀中,多以豬為犧牲,稱豬肉為“福肉”、“神肉”,祭祀后眾人分食。火鍋也是滿族人民喜愛的飲食。清朝入關,使火鍋遍及全國,昔日,女真人狩獵野餐時,用篝火燒陶殼、陶罐煮食吃,塞外高寒,往往邊吃邊燒,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一處,都吃火鍋,致使大江南北火鍋盛行。
二、飲食文化的漢化
據(jù)了解,滿族由于入關時間較長,與漢族融合的較好,在飲食方面吸收了很多漢族的特色,更加豐富了本民族的飲食文化。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以及與漢族頻繁交流,飲食習慣一方面與漢族有相似之處,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不過,在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點。
此外,在飲食器具上變化很大,陶瓷品、金屬器成為他們飲食器具的主流。而在關外時,滿族的飲食器具相對比較落后,大多用的是木器具。
在禮儀上,又加入諸多漢文化所特有的射影化儀和觀念,并使其更為完善。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滿族,在社會上具有相對較高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這就為滿族接受、傳播、創(chuàng)造發(fā)明,乃至改造漢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間。
三、滿漢全席
隨著清政府對中國的統(tǒng)治,滿漢全席,又名“滿漢燕翅烤全席”,逐漸形成。它是由于滿、漢官員經(jīng)?;ハ嘌缯埗纬?。滿漢全席產(chǎn)生于清代官府,因而菜肴繁多精美,場面豪華,禮儀講究,其中滿族肴饈起著主導作用,主食以滿族餑餑為主。
在滿漢全席中,熊掌、飛龍、猴頭、人參、鹿尾等滿族故土的特產(chǎn)是席上的珍肴,其做法是滿族傳統(tǒng)的燒、烤、煮、蒸。在滿漢全席中,火鍋類和砂鍋類菜肴也占突出地位,這類菜肴都和滿族風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