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1 09:41:59作者:未知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后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后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fā)喪,追謚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后謚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后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兵敗失位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xù)三年的軍事對峙。在叛亂開始的時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優(yōu)勢。他的軍隊只有十萬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沒有能夠控制任何其他領土。
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并且已經廢除了幾個藩國。但燕王的領導能力、高素質的軍隊卻非朱允炆可比。隨著戰(zhàn)爭時間的延長,朝廷指揮不當、兵力孱弱、內部松懈的缺點嚴重影響了戰(zhàn)局。直至節(jié)節(jié)敗退,許多將領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從朝鮮輸入許多戰(zhàn)馬,想以此增強它的戰(zhàn)斗力,因為朝鮮國王李芳遠公開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這些辦法未能影響一敗涂地的戰(zhàn)爭結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燕兵進京,在燕王軍隊抵達后的一場混戰(zhàn)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后在灰燼中發(fā)現(xiàn)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jiān)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尸體。
朱棣登位后,將忠于建文的諸臣剝皮的剝皮,下油鍋的下油鍋,把他們的女眷罰到教坊司當官妓,實行殘酷的“轉營”,即輪流送到軍營中去,一個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況還要經常報告朱棣,有被摧殘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諭將尸體喂狗吃了。
但朱允炆的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后來對他的帝業(yè)抱同情心的歷史學家們都說他喬裝成和尚逃離南京。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于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運仍然是一個謎。
史書評價
贊曰: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軍衛(wèi)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紀年復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更越圣朝,得經論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