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5 22:03:01作者:佚名
海外貿(mào)易和商人的利益被放在了首位,新教教義也得到嚴格執(zhí)行。在維持英格蘭的國際地位方面,克倫威爾很成功。但作為一個社會改革家,他非常失敗。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從長遠來看,這似乎是個非常明智的原則。
如果一個政府僅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受他們管理并為他們服務,那么這個政府是不可能存活下去的。在反對國王濫用職權時,清教徒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當他們變成英格蘭的絕對統(tǒng)治者時,很多做法都讓人難以忍受。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其過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他們被當成“救世主”,受到了英格蘭人民的歡迎。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善良的清教徒附在他們身上的枷鎖和查理一世的獨裁統(tǒng)治一樣讓人無法忍受。如果斯圖亞特王朝愿意忘記他們父輩“君權神授”的思想,并承認國會的統(tǒng)治地位,百姓便保證他們會成為王朝忠誠的子民。
兩代人都想把復辟后的王朝經(jīng)營下去,但他們沒能成功。顯然,斯圖亞特王朝并沒有吸取教訓,他們無法改變身上的劣根性。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英格蘭。他雖然性格溫和,卻沒什么能耐。他生性懶惰,不求上進,說謊時連眼睛都不眨一下,不過這倒避免了他和百姓之間的沖突。
1662年,他頒布了《統(tǒng)一法案》,要把所有不信奉國教的神職人員從他們所在的教區(qū)驅(qū)逐出去,這大大影響了清教徒的勢力。1664年,他又頒布了所謂的《秘密宗教集會法令》,威脅那些不信奉國教的人,如果他們還敢參加宗教集會,就會被流放到西印度群島。這條《法令》仿佛又把人們帶回到“君權神授”的年代。百姓像從前一樣失去了耐心,國會也在資助國王方面遇到了難題。
既然查理二世不能從一個不愿意資助他的國會那里拿到錢,他便偷偷地向他的鄰居和表兄路易(法蘭西國王)借錢。他以每年20萬英鎊的價格背叛了新教盟友,還嘲笑國會議員都是傻瓜。
經(jīng)濟獨立讓查理國王重拾了信心。他被流放時,曾和那些信奉天主教的親戚度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對天主教很有好感,也許他能讓英格蘭重新被羅馬所接受。于是查理頒布了一項《赦罪宣言》,將那些針對天主教和不信奉國教之人的舊法律統(tǒng)統(tǒng)撤銷。這件事發(fā)生的時候,據(jù)說查理的弟弟詹姆斯成為了一名天主教徒。但走在大街上的人都對此深表懷疑,他們懷疑主教正在醞釀一場陰謀。
于是,不安的情緒開始在英格蘭蔓延開來。大部分英格蘭人都想阻止第二次內(nèi)戰(zhàn)的爆發(fā)。對他們來說,與同胞間的相互殘殺比起來,他們寧可接受王室壓迫和一個天主教國王,甚至是“君權神授”。有些人卻沒這么仁慈,即那些擔驚受怕的不信奉國教的人,但在自己的宗教信仰上,他們的勇氣驚人。領頭的是幾個大貴族,他們不想看見王權至上的舊時代復辟。
在此后將近10年的時間里,兩大陣營相互敵對。一邊是輝格黨,代表中產(chǎn)階級。之所以叫這個搞笑的名字是因為在1640年,蘇格蘭長老會的神職人員率領一大批輝格莫(或者說馬車夫)來到了愛丁堡,向國王抗議。另一邊是托利黨,“托利”一詞本來是指反對王室的愛爾蘭人,現(xiàn)在卻用來稱呼國王的支持者。盡管雙方爭執(zhí)不下,但都不想造成危機。
他們讓查理二世平靜地死去,也允許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在1685年繼承他哥哥的王位。但詹姆斯組建了一支“常備軍”(任總指揮的是信奉天主教的法國人),在1688年又頒布了第二個《赦罪宣言》,還下令強迫所有國教教堂宣讀此《宣言》,而這些都超出了他的權力范圍。只有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那些受萬民愛戴的統(tǒng)治者才能行使超出自己范圍之外的權力。7名主教拒絕執(zhí)行國王的命令,國王便以涉嫌“煽動性誹謗罪”將他們帶上了法庭。而當法官宣布他們“無罪”時,陪審團受到了民眾的支持。
在這個不幸的時刻,詹姆斯(他在第二次婚姻中娶了摩德納—伊斯特家族的瑪麗亞為妻,她是名天主教徒)當上了父親。這意味著他要把王位傳給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孩子,而不是他的新教徒公主——瑪麗或安妮。街上的百姓又開始懷疑起來。摩德納家族的瑪麗亞已經(jīng)過了生兒育女的年齡,這一定是個陰謀!
一定是某個耶穌傳教士把這個嬰兒送進了皇宮,好讓英格蘭有一位天主教國王。一場內(nèi)戰(zhàn)似乎又要爆發(fā)。這時,輝格黨和托利黨的7位要員聯(lián)名上書,給詹姆斯的長女瑪麗的丈夫——荷蘭共和國的領袖威廉三世寫了一封信,要他來到英格蘭,把國家從這個合法但完全不受歡迎的統(tǒng)治中解救出來。
1688年11月5日,威廉在圖爾比登陸。因為不想看到自己的岳父成為犧牲品,他幫助詹姆斯安全逃到法國。1689年1月22日,威廉召開國會。同年2月23日,他宣布自己將和妻子瑪麗成為英格蘭的新一任統(tǒng)治者,英格蘭的新教事業(yè)終于得到了挽救。
此時的國會已不僅是國王的咨詢委員會,委員們會充分利用機會來為自己謀求更大的權利。他們首先提出了1628年的舊版《權利請愿書》,這份《請愿書》一直被遺落在檔案室的某個角落里。于是,國會又擬定一份新的、更為苛刻的《權利法案》,要求英格蘭國王必須信奉國教。此外,《法案》還聲明國王無權廢除法律,也無權讓某些特權階級不遵守法律。它特別強調(diào),“未經(jīng)國會批準,國王不得私自征稅和組建軍隊”。于是在1689年,英格蘭先于其他歐洲國家獲得了巨大的自由。
但威廉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實施了這些開明的自由措施。在他有生之年,他第一次推行了“責任制”內(nèi)閣。當然,沒有一個國王能夠獨立統(tǒng)治一個國家,他需要一些可以信任的顧問。都鐸王朝就有一個由貴族和神職人員組成的“大顧問團”。但這個組織太過龐大,后來便被縮減成小型的“樞密院”。久而久之,顧問們便養(yǎng)成一個習慣,他們會到王宮的一間內(nèi)室里來覲見國王。因此,他們被稱為“內(nèi)閣顧問”。很快,人們就把他們簡稱為“內(nèi)閣”。
和之前絕大部分英格蘭國王一樣,威廉也從不同黨派中挑選出他的顧問團。但隨著國會力量的不斷壯大,他發(fā)現(xiàn)下議院的大多數(shù)成員都來自輝格黨,要想得到托利黨的幫助從而推行他的政策幾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將托利黨成員全部清除出內(nèi)閣,內(nèi)閣完全由輝格黨人組成。幾年后,當輝格黨失去他們的下議院權力時,為了方便起見,國王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托利黨的領袖們,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
直到1702年威廉去世,他都一直忙于與法國國王路易之間的戰(zhàn)爭,無暇顧及英格蘭內(nèi)政。實際上,所有重大事件都已經(jīng)交給內(nèi)閣來處理。1702年,威廉的小姨子安繼承王位,這種情況并沒有發(fā)生改變。1714年,安去世(不幸的是,她的17個子女都先她而去),王位傳給了漢諾威家族的喬治一世,他是詹姆斯一世的外孫女——蘇菲——的兒子。
喬治一世可謂粗俗不堪,他從來沒學過一個英語單詞,被英格蘭復雜的政治體系搞得暈頭轉向,好像陷入迷宮一樣。他把所有事務都丟給內(nèi)閣,也不參加他們的會議,因為他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如此一來,內(nèi)閣便養(yǎng)成了自行處理英格蘭和蘇格蘭(1707年,蘇格蘭國會被并入英格蘭國會)事務的習慣。他們不去麻煩喬治,國王也有了大把時間在歐洲大陸游玩。
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統(tǒng)治期間,諸多偉大的輝格黨人組成了國王的內(nèi)閣。其中,羅伯特·沃波爾爵士更是在內(nèi)閣當政長達21年。因此,他們的領袖不僅被視為內(nèi)閣的正式領袖,也是國會大多數(shù)掌握實權的政黨的領袖。喬治三世繼位后,想插手國內(nèi)事務,試圖從內(nèi)閣成員手中奪回政府的權力,卻帶來了毀滅性的后果,因此這類情況此后再也沒有發(fā)生。從18世紀初開始,英格蘭便迎來了代議制政府,國內(nèi)的一切事務都由責任內(nèi)閣全權處理。
但實際上,這個政府并沒有代表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只有不到1/12的人有選舉權。但它為現(xiàn)代的議會制政府奠定了基礎。通過一種和平有序的方式,內(nèi)閣把國王的權力移交到一個人數(shù)不斷增加的民眾代表團手中。雖然它并沒有給英格蘭帶來太平盛世,卻讓它避免了革命的爆發(fā)。18~19世紀在歐洲大陸爆發(fā)的那些革命證明,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