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6 11:26:53作者:佚名
施里芬計劃名詞解釋:施里芬計劃的內(nèi)容是什么?施里芬計劃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施里芬計劃名詞解釋
施里芬計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間(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zhàn)方法。其主要目標為在未來的戰(zhàn)爭中,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英法聯(lián)軍)的夾攻。
施里芬計劃可以看成是日后的閃電戰(zhàn)的雛形,也可以說,施里芬元帥也就是閃電戰(zhàn)計劃的初步提出者,他認為,在戰(zhàn)場上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的做法可以迅速打擊敵人,這種施里芬計劃的提出使得德軍在一戰(zhàn)前期迅速攻入法國。
施里芬計劃的內(nèi)容
“施里芬計劃”的主要目標自然是法國。普法戰(zhàn)爭失敗后,法國為抵御德國進攻,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經(jīng)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構(gòu)筑了堅固的防御堡壘,僅僅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留有豁口以通法德邊境,并在豁口的兩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里芬計劃”的中心與重點,便是如何繞過法國漫長而堅固的防御體系直插內(nèi)地。
“施里芬計劃”基本內(nèi)容是:將德國全部作戰(zhàn)兵力分為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設 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
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為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比例又是1:8,左翼部隊中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里)也是法國對德防御體系的重心所在。
其余則部署在長達240公里的的法德邊境線上。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
按照“施里芬計劃”,一旦戰(zhàn)爭打響,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shù)兵力與奧匈帝國軍隊遙相呼應,牽制俄軍,目的在于將俄國限制于東普魯士邊境。
與此同時,集結(jié)于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qū)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zhuǎn),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后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誘敵并抵御法軍主力的攻擊。
施里芬計劃的結(jié)果
施里芬制訂的戰(zhàn)略,包括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xié)同作戰(zhàn)”在內(nèi)??紤]到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tǒng)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施里芬只在東線安排十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
1913年,80歲的施里芬臨終時仍一再叮囑:“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確保右翼強大就行。”盡管這一臨終囑咐隨著德國悲劇的落幕而成為軍事史上的名言。
施里芬計劃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從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國在表面上是強盛繁榮,實際上則外強中干。
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與英國之間進行海軍造艦競賽(最后被證明也只能依賴潛艇戰(zhàn)),另一方面對于戰(zhàn)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與動員。所以到1914年開戰(zhàn)時,法國征集了其全部適齡壯丁的80%,而德國僅僅征集了50%。
法國全部軍事人力僅為德國的60%,法國能動員62個師,而德國也不過87個師。這個責任當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應負的,不過小毛奇(甚至施里芬)也未嘗沒有責任。
繼任者小毛奇在這10年內(nèi)可以說是生活在一種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況正在改變,施里芬計劃即令在戰(zhàn)略(先西后東)毫無缺點,也不可能完全適應10年后的情況:一戰(zhàn)中塹壕戰(zhàn)的廣泛應用,足以大大滯緩西線德軍的推進速度,步兵與炮火在堅壁清野與機槍面前相當無力,在坦克為代表的機械化部隊推進之前,一戰(zhàn)被證明防守是易于進攻的。
另一方面他又沒有能力來做徹底的改變,同時他對于威廉二世的政策也沒有任何影響力。所以,他只好得過且過,茍延歲月。
在戰(zhàn)爭前夕,他已經(jīng)66歲,并患有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癥,體力早已不支。他聽從醫(yī)師的忠告正擬向德皇乞骸骨告老還鄉(xiāng),哪知道造化弄人,戰(zhàn)爭就在此時爆發(fā),于是遂決定了他要扮演這個悲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