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7 10:33:50作者:佚名
今天奇妙奇聞小編給大家?guī)硗醪サ墓适拢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唐德宗貞元時期,一位文人跌跌撞撞地從揚州惠昭寺木蘭院出來。雖然眼里流露出迷茫,但更多的是憤怒,盡管他的口袋中盤纏無幾,但還是頭也不回地離開。也許,當時沒有誰會想到,這位臉上寫滿著屈辱的年輕人,還會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回到這里。
這個人叫做王播,出生于唐肅宗乾元元年,那是安史之亂最慘烈的時期。他本是太原人,因為父親王恕在揚州擔任倉曹參軍,所以一家都居住在揚州??上У氖牵谕醪ズ苄〉臅r候,父母雙親就先后故去了,他由此成為了孤兒。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王播的生活自然是無比困頓。可他立志功名,絲毫沒有放棄學業(yè)。為了能夠填飽肚子,混口飯吃,他便找到了揚州的惠昭寺木蘭院,寄居在僧舍之中。
在唐朝,佛教興盛,寺院有自己的僧田,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是一處世外桃源。書生因為不事生產(chǎn),在寺院中廝混的情況也很多?;菡阉卤旧硐慊鹜?,產(chǎn)業(yè)豐碩,也就同意王播住下。王播也沒有別的要求,他在讀書之時,一聽到寺院敲鐘,就知道是飯點到了。這時候的他會放下手中的功課,擠進和尚堆中一同吃齋。
這樣的生活過了很久,然而有一天,王播卻很久沒有聽到鐘聲。他還不以為然,繼續(xù)沉浸在讀書的樂趣之中。等到鐘聲大作之時,王播興沖沖趕去吃飯,卻看到已經(jīng)滿地狼藉,和尚們早已吃完走人,只留下幾個小沙彌在收拾碗筷。
很顯然,和尚已經(jīng)對這位讀書人厭惡至極,甚至改變了習慣,留下了“飯后鐘”的典故。王播是個聰明人,他清楚自己已經(jīng)不受歡迎了。其實,下一餐他完全可以伺機守著飯點,置鐘聲而不顧。然而,他不是乞丐,他有著讀書人的清高骨氣。于是,王播憤然在住所的墻壁上寫下一首詩,收拾行李后咧咧嗆嗆出門而去,這就出現(xiàn)了本文開篇的一幕。
離開寺院的王播,從此卻交上了好運。他在唐德宗貞元十年考中進士,又在不久后的賢良方正科中成績突出,踏入仕途。他的起點雖然很低,也沒有什么背景,但依靠著卓越的才干和圓滑的處事態(tài)度,最終兩次出任宰相。
唐穆宗時期,王播第一次被罷相,出京擔任淮南節(jié)度使,住所就在揚州。這也是他在二十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揚州。王播一時興起,就想到當年自己寄居的惠昭寺木蘭院走走看看。
盡管是被貶,但他仍然是手握重兵的地方軍政長官,在當?shù)責o人敢與之爭鋒。寺院聽說后,趕緊將他居住過的地方修葺一新,而且還將當年王播題詩的墻壁擦去灰塵,并用上好的碧紗覆蓋起來。其實,和尚們心中后悔不迭,他們之所以讓落魄學子白吃白住,圖的就是他們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后可以得到照顧。然而,這一次是嚴重地走眼了,放過了王播這條大魚,而且還結下了梁子。
王播威嚴十足,在前呼后擁之中來到了惠昭寺。當他看到那首墻壁上的詩都受到精心的保護,而自己當年卻吃不上一頓舒心飯時,感慨良多。于是,他讓手下取出筆墨,寫下了這首詩: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fā)院新修。
如今再到經(jīng)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在這首詩中,王播顯然還是保持了風度,也相當克制。他感慨當年和現(xiàn)在,二十年時間匆匆而過,物是人非。然而,一想起當年的屈辱,王播就越發(fā)生氣。多年來的環(huán)海沉浮,雖然比這些小事要驚險得多,但王播還是忘不了未發(fā)跡時受到的待遇,憤然又寫下了一首詩: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后鐘。
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在這首詩中,王播就毫不客氣了。他將當年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盡情嘲諷和尚的有眼無珠。這兩首詩合起來的名字,就叫做《題木蘭院二首》。其實,王播為宰相后,官聲并不好,但他的遭遇也可以給我們以借鑒。人生多是起起伏伏,在低谷時,別人看不起自己是常有之事,我們不該自暴自棄,應該做出一番事業(yè),以實際行動回應這些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