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7 21:09:54作者:佚名
今天奇妙奇聞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1372年,距離朱元璋做皇帝已經(jīng)過去5個年頭。
有一天,為了惡補科學(xué)文化知識,朱元璋拿來一本《孟子》,在燈下細細品讀。
然而,一直對于學(xué)習(xí)如饑似渴的他,卻對這本書大發(fā)雷霆:“若此老(孟子)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
究竟孟子說了什么話,竟然讓朱元璋對他動了殺心?
原來,是《孟子》中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草芥, 則臣視君如寇仇”等經(jīng)典名言,觸動了朱元璋脆弱的神經(jīng)。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話是孟子思想的最大閃光點之一,也就是所謂的民本思想。
不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孟子未免太不把君王當(dāng)回事了。
所以,對于朱元璋來說,“如此荒謬之言,哪里像臣子說的話?!?/p>
于是,他當(dāng)即命令將孟子的牌位驅(qū)逐出文廟殿外,永久取消他的配享文廟,與孔子一起享受瓜果梨桃等祭品的資格,并且還說:“有諫者以不敬論,且命金吾(御林軍)射之。”
當(dāng)時,有一個名叫錢唐的大臣實在看不下去,非要“逆風(fēng)而上”,找到朱元璋為孟子鳴不平,他竟然還說:“臣為孟軻而死,死有余榮?!?/p>
朱元璋在奉天殿見到了錢唐,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只見錢唐坦著胸,殿外竟然還有一口他事先準(zhǔn)備好的棺材,以彰顯他必死的決心。
于是,朱元璋也不客氣,讓衛(wèi)士接連用弓箭射擊錢唐。錢唐身中數(shù)箭,但仍然掙扎著向皇帝身邊爬去。面對此情此景,原本就已經(jīng)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朱元璋也終于屈服了,下令馬上為錢唐救治,并于后來恢復(fù)了孟子的配享。
然而,朱元璋與孟子的賬還沒算完,《孟子》這本書后來慘遭腰斬,原本讓朱元璋感到刺眼的85條內(nèi)容被悉數(shù)刪除,而且永遠不能作為科舉考試命題的來源。在剩下的《孟子節(jié)文》中,不光“民貴君輕”等相關(guān)內(nèi)容被悉數(shù)拿下,就連孟子批評商紂王的內(nèi)容,也因“敏感”而被刪節(jié)。
其實,這并非朱元璋第一次與儒家發(fā)生沖突。早在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他派大將徐達攻克山東,在占領(lǐng)曲阜后,他詔令孔子第55代孫、時任元朝國子監(jiān)祭酒的孫克堅來南京朝見,就已經(jīng)拔了一場冷戰(zhàn)。
由于此時山東以北尚在元朝皇帝統(tǒng)治之下,明朝尚未繼承大統(tǒng),從法理上講,朱元璋是朝廷叛賊。于是,左右為難的孫克堅就派了自己的兒子孔希學(xué)替自己去南京見朱元璋。
可誰知,此舉卻惹來了朱元璋的雷霆之怒。他認為,貴為“衍圣公”的孔克堅,是看不起他這個流民出身的草根皇帝的。于是,朱元璋用威脅的口吻下了這個一封圣旨:
“吾雖起庶民, 然古人由民而稱帝者, 漢之高祖也。爾言有疾, 未知實否。若稱疾以慢吾, 不可也。”
意思是說,我雖然是平民百姓出身,但是古代由草根而成帝王者,漢高祖便是。如果你是用裝病來怠慢我,那走著瞧!
孫克堅接到這份“死亡威脅”,頓感惶恐不安,馬上日夜兼程,來見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孔克堅如此識時務(wù),這才轉(zhuǎn)怒為喜,詔令孔家“衍圣公襲封及授曲阜知縣”,還賜給土地60萬畝。
但是,朱元璋與孔家的恩怨,還沒算完。洪武二年,朱元璋再次找孔家的麻煩,不過這回輪到了“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公元1369年,也就是朱元璋當(dāng)皇帝的第二年,他下詔說:“孔廟春秋釋奠, 止行于曲阜, 天下不必通祀”,也就是說,祭孔大典的實施范圍,僅限于曲阜一縣即可,不必傳至其他地區(qū)。
這道詔令的結(jié)果是——“朝野大嘩”。朱皇帝上任后的第二年,就技驚四座,惹得滿朝文臣老大不高興。
而最突出的代表,還是那個錢唐,他說:“孔子垂教萬世, 天下共尊其教, 故天下得通祀孔子, 報本之禮不可廢。”
而朱元璋也覺得這樣實在過意不去,于是便勉強壓下了怒火,但是他在幾年以后,還是把火發(fā)泄到了孟子的頭上。
朱元璋為何要和孔子、孟子過不去呢?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宣揚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文化。在這種文化下,理應(yīng)是一派君臣相和的和諧場面。
然而事實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們,不但不覺得自己是君王們的工具,反而覺得自己是整個國家的主人,甚至為自己該堅持的“真理”而至死方休。
更令人詫異的是,為了所謂的“真理”而放棄自己的生命,乃至同族的生命者,大有人在。
明初的方孝孺,便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他不僅為了自己堅持的“真理”,放棄了自己的生命,甚至敢于舍棄自己同族親友800余口的性命。
于是可想而知,朱元璋不再滿足于做一個人世間的皇帝,他想當(dāng)一個超越儒家的“教主”,而他對臣民思想的鉗制,也開始變得無孔不入。
朱皇帝的發(fā)號施令,不僅限于整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也滲透到這個國家的文教、習(xí)俗等各個領(lǐng)域。
即便是統(tǒng)治中國上千年的儒家思想,一旦不順朱皇帝的意思,也應(yīng)該被禁止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