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8 20:16:54作者:未知
還不知道:崇禎藏有很多私房錢是真的嗎的讀者,下面奇妙奇聞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
這時候的北京城已然寒風凜凜,路有凍死骨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連續(xù)的兵禍加瘟疫,已經(jīng)讓這個城市的精神先于軀體而泯滅,一切都在等待著結(jié)束。
這時候一個名叫趙士錦的年輕人奉命擔任工部營繕司的員外郎。他上任以后,首先接管的是皇朝的國庫之一——節(jié)慎庫。這個國庫的儲存如何呢?
“…新庫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庫中……只千余金…外只有錦衣衛(wèi)解來加納校尉銀六百兩,寶元局易錢銀三百兩,貯書辦處,為守城之用?!?/p>
加在一起,一共四千二百多兩。
守衛(wèi)的老軍告訴趙士錦說:“萬歷年時,老庫滿,另置新庫。新庫復滿,庫廳及兩廊俱貯足,今不及四千金”。
這一段畫面極為貼切地反應(yīng)了明朝末期的財政現(xiàn)實,被詳細地記錄在了趙士錦的回憶錄《甲申紀事》里,而這段畫面也因此被人所熟知。
上圖_ 明末農(nóng)民起義
很顯然,國家已經(jīng)極端貧困。在財政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且不說與滿清、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就是維護國家的正常運轉(zhuǎn)都成了個問題。因此在這個時候,崇禎皇帝選擇向諸位大臣“勸捐”——希望大家捐款救國。
可大臣們的反應(yīng)相當消極、乃至滑稽:
除了太監(jiān)王永祚、王德華、曹化淳各捐五萬兩以外,朝中官員大多發(fā)揮鐵公雞精神,比如內(nèi)閣次輔魏藻德捐款五百兩(這還不如不捐)。更有趣的是國丈周奎,死死不肯捐款,女兒周皇后拿出五千兩讓他做表率,他卻從中克扣了兩千、拿出剩下的三千兩捐出。
皇帝岳丈、文臣領(lǐng)袖如此表率,其他大臣可想而知?所以北京城的高官們,一改日常行為規(guī)律,出門不再乘轎子,穿衣服也要破破爛爛,更有趣的是在自家大門寫上“此屋出售”四個大字,以示自己“毀家紓難”。與其說是做給崇禎帝看的,倒不如說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自娛自樂。
崇禎不會相信他們沒錢——就像他們不相信崇禎沒錢一樣。歷史的踐行者李自成已經(jīng)為我們證實,這些大臣確實非常有錢。
但似乎從崇禎時代開始、直到現(xiàn)在,崇禎皇帝“內(nèi)帑私藏甚多”的聲音也從未銷跡,甚至成為主流。
這個說法從何而起?
上圖_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1644年)
最初的版本,大抵在李自成離開北京時流傳開的。在張岱先生的《石匱書后集》中有這么一處記載:“賊大驅(qū)騾馬與駱駝載金銀往陜西,舊有鎮(zhèn)庫金銀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皆五百兩為一錠?!薄睹骷颈甭浴分幸矌缀跸嗤骸芭f有鎮(zhèn)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p>
簡單計算一下,單單白銀一項大約是185萬萬兩。這是個什么概念?清初康熙中期,整個清政府財政收入約為四千萬兩白銀一年——要收四百六十多年才夠這一筆,總之這個數(shù)字我是不信的。
上圖_ 《明季北略》是由計六奇編寫的書籍。記載明萬歷至崇禎時期北方地區(qū)史實的史書。
上圖_ 《明季北略》是由計六奇編寫的書籍。記載明萬歷至崇禎時期北方地區(qū)史實的史書。
另一個盛傳的版本,認為白銀為三千七百萬兩,倒顯得更貼合實際。持有這種說法的,有楊士聰。他的《甲申核真略》中說“內(nèi)有鎮(zhèn)庫錠,五百兩為一錠,鑄有永樂年字,每馱二錠,無物包裹,黃白溢目……括各庫銀共三千七百萬兩,金若干萬?!?/p>
白銀的大量流入是在嘉靖初年才開始,而白銀繳稅則在萬歷初張居正改革以后,此前尤其是洪永年間,繳稅大多為實物稅、市面流通多為鑄錢。而正式遷都北京是在永樂十八年,也就是說永樂時代,北京作為首都只有四五年的時間,這個時間段要收取足夠的白銀來鑄作這些五百兩的大型銀錠,很是困難。
上圖_ 張居正改革
第三個版本還是趙士錦的《甲申紀事》,里面提到:“闖破城后,日以內(nèi)庫銀騾車運至西安。見其錠上有鑿萬歷八年字者,聞內(nèi)庫銀用至萬歷七年止,八年以后俱未用也?!?/p>
這就有點不現(xiàn)實了。真正推行大規(guī)模白銀征稅的、正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施行以后,此后才有源源不斷的白銀被輸送進來。而萬歷八年,一條鞭法施行才七八年,在此以前收取的白銀,竟然連戰(zhàn)亂、饑荒、瘟疫并發(fā)的明末都用不完,不合乎常理。
比如具備超常聚斂能力的萬歷皇帝,在開礦的加持下:萬歷二十五年入18140兩、二十六年入149239兩、二十七年入533164兩,年均二十五萬多兩,這是相當高的收入。而明朝從撫順之戰(zhàn)到廣寧之戰(zhàn)四年間的軍費即高達三千萬兩,其中多由內(nèi)帑出;而光宗一登基就用內(nèi)帑賞賜九邊二百萬兩;并且內(nèi)帑包括京師武官以及宮殿修繕的費用。要說內(nèi)庫“(萬歷)八年以后俱未用也”,著實不可信。
上圖_ 明朝末的銀錠
張岱先生以及他的好友許重熙等都是明末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自然不可能對歷史有粉飾或扭曲。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經(jīng)歷者、卻非那場事變的親歷者,因此記錄在案的,更多的是當時來自北方的傳聞,而傳聞是不牢靠的——比如李自成的部隊離開時,當然不愿意說金銀是拷打京城官員得來的、而更愿意說是劫掠自皇帝內(nèi)帑。
支持這一觀點的,是明末文學家毛奇齡,他在《后鑒錄》中記載道:“…拷索銀七千萬兩,侯家什三,閹人什四,官什二,估商什一,余宮中內(nèi)帑金銀器具以及鼎耳門環(huán)鈿絲裝嵌,剔剝殆遍,不及十萬,賊聲言得自內(nèi)帑,惡拷索名也。”他便認為,闖軍之所以說是得之“內(nèi)帑”,是害怕被人知道他們嚴刑拷打京官的事跡。
談遷在《國榷》中也記錄:“所掠輸共七千萬,大約勛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賈十之二。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城破之日,內(nèi)帑無數(shù)萬金,賊淫掠既富,揚言皆得之大內(nèi),識者恨之?!彼舱J為,闖軍所獲得的,大多都是勛戚宦官以及百官與商賈,只不過托名“得之大內(nèi)”。
上圖_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如果說萬歷皇帝二十多年“開礦”斂財給人印象過于深刻、以至于民間同樣認為崇禎很富有,那么身在京城、近在君側(cè)的大臣們也“堅信”崇禎皇帝的富有、恐怕就是一種博弈的手段了。所以當眾臣敦促皇帝以內(nèi)帑填補軍費,崇禎說:“今日內(nèi)帑難告先生”時,他們依舊認定崇禎很富有;崇禎夫婦典賣宮中器具、修補破損衣服也被認定是吝嗇所致。
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兵入山西,宣府、大同陷落之際,崇禎君臣想起了遼東勁旅吳三桂部。在二月二十號,崇禎皇帝召見吳襄(吳三桂父)與他商議吳三桂支援的事情,吳襄說要調(diào)集這些部隊入關(guān),需軍餉百萬,崇禎回答:“內(nèi)庫只存七萬,搜集一切金銀雜物補湊,也不過二三十萬”,吳襄便像商人般否定了這樁“生意”。
上圖_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明眼人一看便知:吳三桂部不來,北京必定陷落,除非遷都南京、否則君臣必然被俘或被殺。但這時,陳演、魏藻德還有吳襄等人依舊反對調(diào)吳三桂支援、也依舊反對南遷,似乎在期盼著京師陷落、明朝滅亡。事實證明,他們就是如此期待的,等李自成一到,便長跪以求任用。
所以他們“認定”明皇有的是錢、堅稱自己家無余財,不過是個借口逃避為這個王朝出力罷了。
或許明亡之前的某天,陳演碰到魏藻德,對他說道:“皇帝家累財矩萬,不必我等捐餉”,魏藻德聽罷,仰面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