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19 07:01:53作者:未知
明朝崇禎年間,鴻臚寺少卿董令矩和另一個大臣宋千敏的關(guān)系非常要好。有一天上朝時,宋千敏發(fā)現(xiàn)董令矩在金殿急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滿頭大汗,忙向他詢問緣由。原來好友董令矩出門太急,忘了攜帶笏板了,返回再取已無可能,這可是欺君之罪。仗義的宋千敏當(dāng)即決定,將自己的笏板一折為二,兩人就這樣上朝了。好在當(dāng)時官服的衣袖異常寬大,遮擋了只有半截的笏板,沒被別人看出來,董令矩才逃過了一劫。
不久后,董令矩退休返家,閑居在江蘇豐縣。幾年后,因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禎自縊身亡。宋千敏不但丟了官,老家也被農(nóng)民軍占領(lǐng)了,走投無路的他無家可歸,正打算隨便找一處僻靜之處了卻余生。
不巧這事被一直關(guān)注他的董令矩知道了,派人將他接到了府上,同時將宋千敏的家人一并請來,共同生活在了一起。
一晃幾年過去,在一個中秋之夜,董令矩邀請宋千敏一家喝酒賞月,酒過三巡后,董令矩提出了一個要求,想把送給宋千敏居住的房舍賣給他。
心有靈犀的宋千敏知道好友的心意,想趁兩人還活著時解決這個問題,不想給后輩添麻煩。于是,他笑著詢問董令矩:“賣多少啊?”
董令矩伸出一個指頭?!笆畠摄y子?”董令矩?fù)u頭。“100兩?”董令矩同樣搖頭。“難不成是1000兩?”
董令矩哈哈大笑,“一文!”
就這樣,宋千敏用半截笏板機(jī)智地救了好友一命,好友又慷慨地回贈給他一座精致的房舍。兩人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話。
那么,“笏”是什么?為何朝臣上朝,手里要拿著這么一塊板子呢?
“笏”也叫“笏板”或“朝笏”,是指古代朝臣在在上朝時手持的狹長板子。
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朝中就有了笏,它是大臣覲見皇帝時必帶之物,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時,才逐漸廢除。笏上窄下寬,有一定的彎曲度。它具體的尺寸,在《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笏長兩尺六寸,中寬三寸?!卑凑找怀叽蠹s相當(dāng)于20厘米來計(jì)算,笏大約長50厘米,寬5厘米。
那么,笏板有什么用處呢?
一、笏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笏板的制作材質(zhì)十分講究,等級也極為森嚴(yán),“天子以球玉,諸候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也就是說,天子的笏用美玉制作,諸侯的笏是象牙材質(zhì),大夫用斑竹笏(為了美觀,以鮫魚之皮做裝飾),士就用一般的竹木制作。
笏的等級,不僅僅表現(xiàn)在材質(zhì)上,形狀也能看出等級的高低?!疤熳又诵畏秸云渫θ粺o所屈;諸侯之笏,則前屈,圓殺其首,后直, 即下角方正,意為讓于天子;大夫之笏則上下角皆殺而圓,意為上有天子,下有己君,故無所不讓也”。
在唐代,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只能用竹笏。而到了明代,五品以上的官員也能用象笏,五品以下就連用笏的資格都沒有了。
現(xiàn)存于河南三門峽博物館的兩塊明代笏,都是象牙材質(zhì)。一塊全長52厘米,被確定為國家二級文物。一塊損壞了的殘片,全長只有37厘米,是國家三級文物。
二、笏板是古代官員的記事本。
在《禮記玉藻》中有關(guān)于笏另外一個作用的描述:“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睋Q句話說,笏就是古代朝臣面君時,用來記錄皇上的命令和旨意的。當(dāng)然,也可以將自己準(zhǔn)備給皇上的奏報(bào)寫在笏上,以免遺忘。
所以說,笏就是朝堂上眾大臣的必備記事本。
到了東漢時期,雖然紙張已得到普及,成為記錄各種文字的載體,但笏并未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反而逐漸被官員們所接受,成為上朝的必備工具。
那如果給皇上呈報(bào)的事物繁多,一塊笏不能完全記載,該怎么辦呢?
這個時候,官員就得為自個兒準(zhǔn)備一個“笏囊”,將所有的笏板裝在里面,帶到朝堂上。唐朝的名相張九齡就因管理的部門太多,需要向天子請示匯報(bào)的事情也很多,不得已攜帶“笏囊”上朝。但張九齡體弱多病,不能負(fù)重,只得讓隨從替他背著笏囊。因此,有“笏囊之設(shè),自九齡始也”的說法。發(fā)展到后來,不管有無必要,官員都身負(fù)“笏囊”,并逐漸形成時尚,以顯示公務(wù)繁忙。
三、笏是古代大臣的擋臉神器。
在古代朝堂上,最講究禮數(shù)了,大臣一般不能直視皇上,這時的笏板就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成為一種禮儀用具。大臣們用笏板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時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九五之尊天子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