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1 06:08:42作者:未知
古時候沒有相片,所以想要尋人、或者抓捕罪犯只能通過畫像把人的相貌給大致描繪出來。
不過通過畫畫的方式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不能保證畫像和要找的人完全一樣,那古人通過畫像抓捕罪犯的成功率到底高不高呢?如果抓錯人了怎么辦?實際上,通過這種方式難免會出現(xiàn)抓錯人的情況,但此舉主要還是靠熟悉罪犯的人,以舉報的形式進(jìn)行抓捕,在古代已經(jīng)算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了。
現(xiàn)代想要通緝一個罪犯,在信息傳播方面已經(jīng)很簡單了。通緝犯的個人信息和犯罪信息聯(lián)網(wǎng)發(fā)布,再加上越發(fā)完善的天眼系統(tǒng),非常有利于追捕。
古代就沒有這么便利了,通緝犯只能靠“人肉天眼”的排查,不過通緝令上“抽象派”的畫像真的能抓到逃犯嗎?
宋朝時,就有一個名叫吳皋的搶劫犯被通緝,在逃途中,看見了自己的通緝畫像,不僅不像,還畫的極其丑陋。
最早的通緝畫像,全靠畫師根據(jù)描述的特征憑想象畫出來的,不像今天有監(jiān)控照片之類的能夠那么寫實,全靠繪畫把特征表達(dá)清楚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要做到完全一樣基本不可能,就不要糾結(jié)美丑了。
要不說吳皋是“鐵憨憨”呢,他似乎忘記自己是被通緝的罪犯,竟然去找了這個畫師,還和畫師說他畫的完全不對,也太丑了,還要求重畫!
過關(guān)請出示“身份證”
畫像既然沒什么用,為什么還要畫像呢?其實最早的通緝令,還真沒有畫像。
通緝令上會寫明被通緝者所犯罪行,何方人士、性別、身高、外形上有沒有什么顯著的特征,長胡子、白頭發(fā)、傷疤或者胎記之類的。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通緝令出自漢宣帝時期,通緝的是一位名為“外人”,幫助廣陵王詛咒漢宣帝的婦女。
這些寫清楚之后,就靠把守在城關(guān)的士兵人工核查了。
核查時,肉眼可以識別一部分,但不準(zhǔn)確,因為頭發(fā)長短、胡子長短這些都可以改變,甚至連口音都可以偽裝一下,像《三國演義》中不就有曹操割須斷袍這種偽裝的橋段。
所以這時候還會檢查你的“照身帖”。
這個“照身帖”,其實就是最早的身份證加戶口本,由商鞅發(fā)明,里面記錄你的出生地、家庭信息、還有持有人的頭像。當(dāng)時住店、出城、進(jìn)城都需要出示證件才行,不然不會有店家給你提供住宿的。
想想當(dāng)年的條件,出示“身份證”容易被抓,不出示的話,宵禁時間一到在外游蕩一樣被抓,你說不進(jìn)城?過去那種條件,你真的敢獨身在山里過夜?
到唐朝時期,通緝令又加上了畫像,或許不準(zhǔn)確但也能作為參考。
通緝令上的畫像雖然不是完全相像,但是通緝令憑借特征描述、畫像、戶籍管理制度再加上懸賞,對于緝拿逃犯還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緝令上一般會寫明懸賞“官價”,相當(dāng)于今天的舉報獎勵,還會有“暗花”懸賞,就是給“江湖人士”開出的私價。這“江湖人士”有點像今天的私家偵探,總之是耳聽六路眼觀八方的大神,通常給出的線索準(zhǔn)確又詳細(xì),所以這“暗花”常常也比“官價”高很多。
春秋時期,楚平王通緝伍子胥給出的官價就有糧食五萬石;宋朝直接有規(guī)定,如果能舉報殺人犯,則賞錢五萬;到明朝,如果你能直接把罪犯抓捕送官,那這個罪犯的家產(chǎn)就歸你了。
有獎,自然有罰。
商鞅開創(chuàng)了“保甲”制度。就是說,以一個“?!睘閱挝唬绻氨!敝谐霈F(xiàn)了罪犯,那么整個“?!倍家贿B坐。
在過去,隨便出個城都得左簽一個文書、右蓋一個章的,所以流動性非常小。一旦城中出現(xiàn)了外地人,幾乎人人都會提高警惕,都不說送官了,投個店估計都得連家里幾頭牛問個一清二楚。
所以,逃犯想要在城中“神不知鬼不覺”真的太難了,說“大隱隱于市”的也得先有個敢容納你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