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1 11:26:37作者:未知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生于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奧地利維也納與世長辭.他的助手安東·申德勒在他的遺物中發(fā)現(xiàn)了三封從未寄出的信件,這三封信是貝多芬寫給他永恒愛人(Immortal Beloved)的情書。
路德維?!し丁へ惗喾摇吨掠篮愕膼廴恕饭?jié)選:
早安,七月七日
你就這樣占據(jù)了我的思想,
我永恒的愛人
沒有你,我在愛的世界里寸步難行
要沉靜,我的生命,我的一切
因為只有沉靜的思索我們的存在
才能完成我們共同生活的目標
那顆最忠誠的愛你的行永遠不會迷失
永遠屬于你的永遠屬于我的
永遠屬于我們的
這三封情書,寫于1812年,收信人是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子。那一年,貝多芬在陌生的道路上經(jīng)歷了一次痛苦的夜間旅程,于7月6日凌晨4點鐘到達了以溫泉聞名的波希米亞小鎮(zhèn)特普利茨(Teplitz)。到達后的當天早上,貝多芬開始撰寫一封熱情洋溢的情書。晚上,貝多芬接著寫這封信,第二天早上又給它加了一頁。這一頁里有他曾寫過的最著名的話語――他稱她為“永恒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
她是誰?
對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過怎樣的影響?
貝多芬真的寄出這封信了嗎?
貝多芬死后,人們在他的文稿中找到了這封信。鑒于貝多芬在生命中最后15年里生活頗為動蕩,平均每年都會換一次住處,這封信對他的意義想必非同小可。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著述不可謂不多,但這位“永恒的愛人”的真實身份卻仍然撲朔迷離。
NO.1
特蕾澤·瑪爾法蒂
在1808一1810年間,年近40歲的貝多芬教了一個女學生,并對她產(chǎn)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暢的情況下寫了一首《a小調(diào)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并在樂譜上題寫了“獻給特雷莎,然而直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貝多芬寫傳記,在特雷莎·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fā)現(xiàn)了這首樂曲的手稿。
1867年,諾爾在德國西南部的城市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把原名《致特蕾莎》錯寫成《致愛麗絲》。從此,這首鋼琴小品開始以《致愛麗絲》的名稱在世界上廣泛流傳。
這部作品柔美動人、短小精致,且技巧簡單,易于演奏,幾乎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學的一首作品,其高度的藝術(shù)性和表現(xiàn)性也使之成為不少音樂家喜愛演奏的曲目。
NO.2
朱麗葉·圭查蒂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后,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nèi)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一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那就是后人稱的《月光奏鳴曲》。
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钡?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驅(qū)使下于1803年和他結(jié)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lián)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jīng)多于愛情了?!绷_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
而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于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后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币院?,出版社根據(jù)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guān)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
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持續(xù)的慢板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xiàn)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qū)和節(jié)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xiàn)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第二樂章-小快板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
雖然在調(diào)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lián)系,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里發(fā)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jié)束時連續(xù)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jié)奏,表現(xiàn)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jīng)過短短的展開部后,內(nèi)心的激動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涌澎湃的心情并沒有就此平靜。
NO.3
弟媳喬安娜
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永恒的愛人》這部影片中,作曲家瘋狂地期待著與弟媳喬安娜(Johanna)的秘密結(jié)合。不錯,貝多芬在弟弟死后成了侄子卡爾的法定監(jiān)護人,而他也的確給了這個孩子父親般的關(guān)懷,但也只有好萊塢才敢去想像卡爾實際上是貝多芬自己的兒子――是他和喬安娜私通的結(jié)果。只不過所有貝多芬學者都不曾對一片中提出的觀點表示過支持。
NO.4
約瑟芬?布朗斯維克
還有一位比前者可能性更大的候選人,匈牙利貴族約瑟芬?馮?布朗斯維克(Josephine von Brunsvik)貝多芬曾在1805年頭幾個月里給她寫了不少情書。
她婚姻不幸――嫁了一個比自己大了近30歲的男人,新近又成了寡婦,“我對你的愛無法言喻,正如一個溫柔的靈魂對另一個的愛,”她告訴他,“你不能接受這樣的約定嗎?”她似乎在幾年后終結(jié)了和貝多芬的關(guān)系,并于1810年再婚。
NO.5
安東妮?布倫塔諾
貝多芬專家梅納德?所羅門(Maynard Solomon)在1977年的傳記中為這個謎團提供了一個更為令人信服的答案。所羅門認為,這個“永恒的愛人”只可能是安東妮?布倫塔諾(Antonie Brentano)――貝多芬與她在維也納的家庭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從1810年左右就開始了。布倫塔諾尊敬貝多芬,認為他“作為一個人比作為藝術(shù)家還要偉大”。貝多芬把自己最后一部卓越的鋼琴作品――《迪亞貝里變奏曲》――獻給了布倫塔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