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2 13:12:52作者:未知
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六年),大將軍霍光以昭帝名義,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60余人,舉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政策討論會。這次會議,是要“總論政治得失”,對漢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特別是鹽鐵專賣政策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辯論。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鹽鐵會議”。
漢武帝在位時期,重用大理財家桑弘羊,實行鹽鐵專賣,收回鑄錢大權,同時設立“平準”、“均輸”制度,加上“算緡”,“告緡”辦法,使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削弱和打擊了大工商業(yè)主和封國諸侯的經(jīng)濟勢力,加強了中央政權的經(jīng)濟基礎。漢武帝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內(nèi)削諸侯王,北擊匈奴,西通西域,大大鞏固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但同時也因負擔過重,導致“天下虛耗,百姓流離”,不斷爆發(fā)小規(guī)模起義,階級矛盾日趨尖銳。漢武帝一方面進行鎮(zhèn)壓,一方面決定在基本方針不變的前提之下,適當調(diào)整一些政策。
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上書漢武帝,要求在今新疆輪臺一帶,實行軍事屯田,“以威西國”。漢武帝深知力所不及,為此下了一道“輪臺詔令”,不同意再加重百姓口賦,拒絕在輪臺再興辦屯田,并明確表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nóng)”;同時,他又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yǎng)民”,積極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事業(yè)。這個政策,對鞏固前一時期加強統(tǒng)一集權的成果很有必要。但漢武帝來不及全面貫徹“輪臺詔令”的方針,便在公元前87年死去。臨死前,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并確定以他為首,與上官萊、桑弘羊等一起,共同輔佐即將繼位、年僅8歲的漢昭帝。
霍光主持朝政時,“無所改作”,堅持漢武帝加強集權的各項主要政策,同時能夠“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注意貫徹漢武帝“輪臺詔令”的精神。公元前81年,朝廷下令,征求地方賢良文學對“民間疾苦”的意見,一致回答:“愿罷鹽、鐵、酒榷”,桑弘羊不同意。因此,霍光便組織了“鹽鐵會議”。
會上,霍光沒有出面,由丞相田千秋主持會議。桑弘羊是代表朝廷答辯的主要發(fā)言人。從各地請來的賢良、文人,則利用這次機會,對漢武帝的各項政策進行了論辯,主要矛頭指向桑弘羊,紛紛要求有所更改。于是,會上以賢良、文學為一方,桑弘羊為另一方,展開了激烈地辯論。他們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
第一,要不要繼續(xù)實行鹽鐵專賣、統(tǒng)一鑄錢、榷酤、平準、均輸?shù)冉?jīng)濟政策。賢良、文人認為政府壟斷這些事業(yè),是“與民爭利”,主張加以廢止。桑弘羊堅決反對這種意見,他說:“總一鹽鐵,非獨為利人也,將以建本抑末,離朋黨(打擊分裂勢力),禁淫侈,絕兼并之路也”。桑弘羊指出,漢初不禁私利,吳王劉濞鑄鐵煮鹽,結果力量一大,就造起反來。另外,大規(guī)??箵粜倥膽?zhàn)爭,“車甲之貴,克獲之賞,以億萬計,皆贍大司農(nóng)”。事實說明,實行鹽鐵專賣,對于加強中央集權,抵抗匈奴貴族的侵擾,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馬遷對此曾說過“民不宜賦,而國用饒”,加以肯定。漢武帝時,“為治粟都尉,領大農(nóng),盡管天下鹽鐵”的桑弘羊,為此立功。所以,在會上,桑弘羊堅持繼續(xù)執(zhí)行鹽鐵專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
賢良、文人反對鹽鐵專賣,把它說得一無是處,不合歷史實際,但卻反映了封建官僚制度控制下的鹽鐵專賣,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官吏管理不善,假公濟私,所造鐵器質(zhì)量低劣,“割草不痛”,價錢又貴,農(nóng)民不愿用,出現(xiàn)了“木耕手”的現(xiàn)象。制出的鹽,也有苦味,人民只好淡食。桑弘羊也承認這些事實,致使“民煩苦之”。
第二,對匈奴和戰(zhàn)問題。匈奴貴族長期擾邊,漢武帝發(fā)動大規(guī)模反擊戰(zhàn)爭,這在當時還是必要的。不過,連年征戰(zhàn),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史書記載,武帝晚年,“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東方盜賊滋起”,封建統(tǒng)治呈現(xiàn)不穩(wěn)。賢良、文人以此為口實,全面否定抗匈斗爭。他們認為,早就不應該輕啟戰(zhàn)端,只要用仁義加以感化,匈奴貴族自然就不來騷擾,“以仁義導之,則北乘無寇虜之優(yōu)”。
會議上,他們主張“罷關梁,除障塞”,撤除邊防要塞,“偃兵休士,厚幣結和”,認為這樣自能安定和平。這些議論,不切實際,非常迂腐可笑。桑弘羊擺出漢朝與匈奴關系的歷史,說明匈奴貴族貪婪好戰(zhàn),即使“重質(zhì)厚賂”,照樣“暴害滋甚”。所以,他認為對于匈奴貴族“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懷”,仁義感化不可能收效。
第三,實行“法治”,還是實行“德治”。桑弘羊堅持漢武帝長期實行的“法治”政策。他認為,“令嚴而民(謹)慎,法設而奸禁”,實行嚴刑峻法,則“民不逾矩”,才能鞏固封建統(tǒng)治。
來自地方的賢良、文人,直接感受農(nóng)民反抗的威脅,指出,“疲馬不畏鞭,疲民不畏刑法”,單靠酷刑鎮(zhèn)壓,“不可久也”,漢朝政權有可能步秦后塵,迅速垮臺。賢良、文人主張實行“德治”,是要求漢朝廷變換統(tǒng)治手法,加強對人民的思想統(tǒng)治,先“禮”后“法”,“禮用敬明,不從者,然后等之以刑。”
儒法之爭,是指春秋戰(zhàn)國社會大變革過程中,儒法兩個學派之間的斗爭,有它的特定含義。爾后,隨著封建社會的確立和發(fā)展,產(chǎn)生儒法斗爭的社會歷史條件發(fā)生變化,儒法逐漸走上了合流。鹽鐵會議正是在儒法日趨合流的歷史條件下召開的。#p#分頁標題#e#
鹽鐵會議是漢朝政府討論國策的一次會議。會議留下了記錄。宣帝時的桓寬利用這些記錄材料,寫成了幾萬言的《鹽鐵論》一書?!尔}鐵論》保存了當時辯論雙方代表人物的原來風貌,為后人提供了西漢鹽鐵專賣和鹽鐵會議的重要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