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31 08:25:44作者:佚名
看過《東歸英雄》嗎?咆哮教主馬景濤扮演的土爾扈特部大汗渥巴錫讓我印象太深刻了。
而那段歷史,更值得歌頌,他們的“回家”之路,堪稱一部史詩,土爾扈特部的東歸,絕對算得上是歷史上一大壯舉。這可是數(shù)十萬人的大遷移啊。
土爾扈特部原本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蒙古族部落,據(jù)說其祖先曾為成吉思汗的衛(wèi)士。其自古以來便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大草原上,但在明朝中期,其遭逢戰(zhàn)亂,為了生活土爾扈特部于明朝前后舉族西遷,越過哈薩克大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一路向西,抵達了伏爾加河畔。
彼時的伏爾加河還沒有為俄國所控制,尚未崛起的俄羅斯民族起初與剛剛遷到此處的土爾扈特部還是平等往來,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畔放牧、生活,與世無爭但隨著沙俄的擴張,土爾扈特部逐漸開始被沙皇俄國當作附庸與臣民來對待。
沙俄的哥薩克騎兵不斷地騷擾,縮減他們的土地,甚至在宗教上強迫土爾扈特部信仰東正教。這令以佛教為信仰的土爾扈特部人民難以接受。
最過分的是,沙俄大肆征用土爾扈特青壯年參與沙俄對外侵略戰(zhàn)爭。他們讓土爾扈特戰(zhàn)士沖在最前線,把他們當炮灰。大量的土爾扈特部戰(zhàn)士在這場戰(zhàn)爭中付出了生命,這是一場場與其部落毫不相干的戰(zhàn)爭,土爾扈特部的人口開始減少。
在農(nóng)耕文明,財富意味著你擁有多少土地,但在游牧文明,人口才是力量的象征。而由于沙皇的“不恤民力”(當然其也有通過此舉加強對土爾扈特部的控制的意圖),到18世紀60年代,土爾扈特部的人口已經(jīng)由17半個多世紀前的7萬余帳銳減到4萬余帳。
在如此壓迫之下,土爾扈特部的耐心已經(jīng)消磨殆盡,在這樣下去,他們很可能將會面臨亡族的命運。
土爾扈特部大汗渥巴錫意識到,他們必須擺脫沙皇的統(tǒng)治。與此同時,一支來自遙遠中國的衛(wèi)拉特蒙古準噶爾汗國部落帶來的消息,使土爾扈特人萌發(fā)了東歸的想法。到清乾隆年間,持續(xù)了近70年之久的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戰(zhàn)爭,終于落下帷幕,這場持續(xù)近百年的戰(zhàn)爭,以清朝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同時,由于準噶爾部清朝帶來的慘重損失和屢次叛變,最終,在乾隆的命令下,清軍對于西域地區(qū)的準噶爾部進行了滅絕的政策。大部分的準噶爾人因此被屠殺。面對這種危機,準噶爾部部落四散逃亡,其中由舍楞和輝特部德濟特率領(lǐng)的一支部族,就投奔了位于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
通過這支來自準噶爾汗國部落,渥巴錫及土爾扈特部知道了準噶爾汗國的最新消息:土爾扈特人的故地,準噶爾汗國的游牧之地伊犁地區(qū),隨著清朝的剿殺政策,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煙,伊犁地區(qū)十分空虛。
同時,舍楞和德濟特也力勸渥巴錫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趁機占據(jù)伊犁自立。一旦成功,土爾扈特部不但拜托了沙俄的壓榨,也可以從此獨立自主,再不受人欺負。
于是乎,“到東方去,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尋找新的生活。”,成了土爾扈特部新的目標。
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lǐng)渥巴錫的帶領(lǐng)下,決定再一次舉族東遷,回到他們祖先生活的地方。
但這一過程并不順利,當時的葉卡捷琳娜大帝認為,讓土爾扈特部在自己的眼皮地下離開是俄羅斯的恥辱,便下令派遣哥薩克對其進行重重攔截,土爾扈特部的戰(zhàn)士們在渥巴錫的帶領(lǐng)下英勇戰(zhàn)斗,終于沖破了敵人的重重阻攔,回到了故土。
這里還必須要吹一吹乾隆皇帝,當時土爾扈特部東歸本為秘密之舉,但當葉卡捷琳娜得知此事后,曾照會中國,要求不得接納土爾扈特部。
乾隆回復道:
“此等厄魯特因在爾處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澤,投奔大清實屬誠心歸附,大皇帝施恩,將其戶口、屬眾分別指地而居,各自獲得安生之所”。
而隨著眼看攔截無望,俄國又以戰(zhàn)爭相威脅,對此,乾隆皇帝依舊堅持其立場:
“爾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羅斯境內(nèi)追索之,我等絕不干預,然其已入我界,則爾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內(nèi)追逐,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zhàn)?!?/p>
有脾氣,我喜歡。
當然了,其實當時乾隆也不是太有底。因為土爾扈特部與之前的清朝頭號大敵準噶爾部,乃是同宗同源。此時攜部眾歸來,莫說乾隆皇帝,是個人都會忌憚,誰知道數(shù)年后,會不會又是一個準噶爾?
當時在土爾扈特部東歸這個問題上,清廷內(nèi)部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有些大臣認為土爾扈特部東歸,重返祖國,應當給予接納、安撫。
有些大臣則認為,土爾扈特部首領(lǐng)是看到清政府剛平定了準噶爾,準噶爾原來生活的地區(qū)處于空虛狀態(tài),土爾扈特部想趁此機會來搶占伊犁地區(qū),所以才會東歸,其部眾其實并不愿意遷徙,所以不應接納。
也有些大臣認為,土爾扈特部私自遠離祖國,按照國法,應該嚴懲,目前遇到困難才返回,不應該給以撫慰。在《癸巳存稿》中有記載:
“自棄王化,按之國法,皆千嚴譴,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
乾隆派了參贊大臣舒赫德去伊犁協(xié)助伊犁將軍了解、辦理此事,并根據(jù)舒赫德的密報與哈薩克的阿布賁汗報告的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情況和格桑喇嘛的報告,綜合分析各種情況,認為土爾扈特部歸來更多的原因是因為俄國的長期壓迫,加上對土爾扈特人宗教信仰的干涉,才導致土爾扈特部決定東歸。
乾隆認為,土爾扈特部已經(jīng)與俄國決裂,不會再和清政府為敵,十有八九是來歸順清朝。
但是很多清廷官員對此仍持懷疑態(tài)度。最后乾隆做出了判斷:既然土爾扈特部前來歸順,就該接納,而不能因為害怕發(fā)生事端而拒絕他們。所以決定對土爾扈特部接納置。
而土爾扈特部起初確實沒有想著要歸順清朝,他們就是想回來占據(jù)準噶爾故地,從而開始新的自由生活。只是回來后才發(fā)現(xiàn),舍楞等人的情報并不準確,準噶爾汗國故地并非無人之地,而是被清軍牢牢占據(jù)。
清軍由于并不清楚土爾扈特人的來意,乾隆為以防萬一,一邊讓伊犁將軍舒赫德加強伊犁河一帶的防務,一邊在喀爾喀、杜爾伯特等地抽調(diào)兵力,加強伊犁河的兵力。
此時,東歸接近完成的土爾扈特部面臨的局面變得十分艱難:后有沙俄和哈薩克的追兵,前面又是早有準備,實力強大的清軍。元氣大傷的土爾扈特部,完全不具備擊敗此地清軍的實力。因此,在渥巴錫為首的土爾扈特部首領(lǐng)進行七天的“扎爾固”會議討論之后,他們改變了最初的政策,決定歸順清朝。
此次東遷,土爾扈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另外,由于出發(fā)匆忙,土爾扈特部有近四分之一的子民被留在了俄羅斯的控制之下,而加上惡劣的自然災害與瘟疫的肆虐,在整個東遷過程中人口大量減少,當其最終地方中國境內(nèi)時,人口只剩出發(fā)時的四分之一左右。
但是,土爾扈特總算是成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并得到了大清皇帝的優(yōu)待,擺脫了被沙皇奴役的命運。這絕對稱得上是“人類遷移史上的一部史詩”。
所謂東歸是謊言的說法,我是肯定不贊同的。用“逐水草而居”來解釋土爾扈特整個部族的回家壯舉,不僅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更是對他們的不尊重。
當然,拋開這些所謂的情感不談。土爾扈特部東歸卻是更多的只是為了生存,是因為看到準噶爾部的敗亡,想乘虛而入,進而擺脫沙俄的控制。至于后來歸順清朝實屬無奈之舉。
但這同樣也根源于文明之間的差異,簡單言之,在寬容的中華皇帝與殘暴的俄國沙皇之間做出選擇,并不是對君主個人的選擇,而是對文明的選擇,顯然,土爾扈特部最終選擇了歸順包容性更強的中華文明。
無論如何,土爾扈特部東歸的英雄事跡不會被歷史虛無主義所掩蓋。雖然其初衷沒歌頌的那么偉大,但為了生存也沒什么錯啊,而且結(jié)果也是好的,至少他們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