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3 15:51:47作者:未知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曾說過一句話“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意為:如果不能做一位治理好國家的宰相,那去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也罷?!秱s病論》中有記載,“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這便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的典故。范仲淹的思想和為人影響了無數(shù)后人,每當我們陷入挫折之中,不妨想想范仲淹是如何面對困境的。
著名文學家梁啟超曾說:“五千年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兩人,范仲淹和曾國藩?!?/p>
因為,年代久遠,我們更熟悉曾國藩,但實際,在過往,范仲淹更是中國讀書人的精神偶像。
范仲淹一生為官清廉,又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且暢曉軍事,可謂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完人。
但正如蘇東坡《晁錯論》中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在范仲淹輝煌的背后,不僅在于其聰明的資質與卓越的才華,更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的是其在于面對逆境、失意時的勤奮、愈挫愈勇與堅守初心。
當我們現(xiàn)代人面對逆境時,可以多讀一讀范仲淹的生平。
出身不代表未來,勤奮足以改變
相比于宋代蘇軾、曾鞏等出生書香門第,有著優(yōu)渥家境和幸福的成長經歷,范仲淹卻比他們不幸的多。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迫于生計,帶著他改嫁長山朱氏,因為“拖油瓶”身份,經常被朱氏子弟譏諷。
從小得不到完整的關愛,又有著寄人籬下的不安。范仲淹從小內心充滿著自卑與屈辱,但幸運的事,他在不幸中并沒有屈服,反而激發(fā)出堅強、獨立的強大決心。
在很小的時候,范仲淹便決心自立門戶。而他認為,唯一改變現(xiàn)狀的方式就是科舉致仕。
12歲那年,范仲淹毅然辭別母親,選擇安靜的醴泉寺開始讀書。為了將更多時間用在學習上,范仲淹每天三更眠五更起,頭懸梁錐刺股。在讀書疲倦犯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要努力進取。
為了節(jié)省開支,范仲淹每天煮兩升小米粥,待粥凝結后,劃分成4塊,早晚各2塊,僅拌點腌菜充饑。
就這樣,經過幾年勤奮苦讀,范仲淹在學術上有了顯著的進步。為學業(yè)更進一步,他又來到當時著名的應天學院。
進入應天學院的范仲淹,讀書更加努力,不分白天黑夜,據(jù)史書記載:“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奔幢阌幸淮握孀诨实勐愤^時,其他學子都在爭先圍觀,唯獨他不為所動,安心學習。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廢寢忘食般魔鬼學習,范仲淹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為進士,正式步入仕途。而且,鑒于已有朝廷俸祿,范仲淹把母親接來奉養(yǎng)。
即便上天發(fā)了一手爛牌,但范仲淹通過自己的勤奮,成功完成了逆襲。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遭遇先天條件所造成的各種客觀不利,但關鍵就在于你如何看待,是選擇勤奮努力,知難而進,還是自暴自棄,隨波逐流。
相信,有付出就有回報,星光不負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面對逆境勤奮努力,終將贏來海闊天空的那一刻。
三次被貶,愈挫愈勇,造就一代名相
中了進士的范仲淹,雖然成為人人羨慕的公務員,但因為仗義執(zhí)言的風格,在仕途上卻并不順暢,且三次遭到貶責。
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認為劉太后在壽宴上命19歲的仁宗率百官給她叩頭慶壽不符合禮制,上書勸諫,同時,還請?zhí)筮€政皇帝,為此觸怒了太后,遭到貶謫。
明道二年(1033年),因郭皇后沒有誕下皇子,與皇后有隙的宰相呂夷簡主張廢后,范仲淹當庭和呂夷簡發(fā)生爭辯,并請求面見仁宗,不料,當天就被貶出京城。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又因不滿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向仁宗進獻《百官圖》,且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因言辭激烈,第三次遭到罷黜。
雖然屢次遭到貶責,但范仲淹面對人生逆境并沒有意志消沉,也沒有改變自己“濟世救民“的政治信念,反而愈挫愈勇,力爭做得比以往更好。
每次被貶后,他都關心著朝中局勢,每當朝廷有所不舉時,范仲淹都會上書勸諫;在地方又積極為民辦實事,興講堂、修水利、平定邊患,用自己踏實的行動,造福于民、造福國家。
正是因為他”濟世救民“的一片赤子之心和卓著政績,范仲淹打動了宋仁宗,很快又一次次回歸朝廷,而且越來越被仁宗皇帝信任。
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因平定西北有功的范仲淹,被仁宗皇帝第三次招入京城,并拜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隨后,在范仲淹的領導下,推行了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達到了一生仕途的巔峰。
范仲淹的脫穎而出,實現(xiàn)夢想,便在于其面對逆境時沒有意志消沉。當別人被打趴下選擇看星星,或同流合污時,范仲淹卻選擇果斷爬起,堅守初心,在逆境中努力奔跑,爭取做得比以往更好,最終才有自己”救世濟民“政治抱負施展的那一天。
堅守初心,影響中國的精神符號
據(jù)記載,范仲淹少年時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問:“您看我將來能做宰相嗎?”
算命先生嚇了一跳,驚訝道:“小小年紀,口氣怎么這么大?“
范仲淹也有點不好意思,于是接著問:“那您再看,我能當醫(yī)生嗎?”
算命先生很不解:“剛才做宰相,現(xiàn)在怎么又要做醫(yī)生?”
范仲淹說:“唯有宰相和醫(yī)生能夠救人?!?/p>
算命先生贊嘆道:“你有此心,真宰相也!”
回想范仲淹的人生軌跡,無論是在朝廷或者是地方,無論順境或是逆境,他時刻懷著“濟世救民”的初心,正是這種初心,成就了其比政治地位更高的精神豐碑。
慶歷四年(1044年),由于”慶歷新政“推行觸及了既得利益集團,一時間內新政遭到大規(guī)模阻礙。當年六月因邊事再起,仁宗皇帝委派范仲淹為陜西、河東宣撫使。
一年后,隨著范仲淹、富弼等多位新政官員離京,“慶歷新政”宣告失敗。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也隨即破滅。
慶歷五年(1045年),56歲的范仲淹因年歲已高,經不住西北的嚴寒,身體抱恙,請求調往內地。仁宗皇帝批準其遷往鄧州。
此時的范仲淹,意識到自己難以再身體力行為朝廷作貢獻,但還是堅持”濟世救民“的初心,散發(fā)自己的余熱。
范仲淹在鄧州共計三年,期間不僅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還設立了花洲書院。閑暇之余,范仲淹親自到書院講學,鄧州一時文運大振。后來許多北宋的國家棟梁出自花洲書院,例如范仲淹的兒子、官至觀文殿大學士的范純仁,官至崇文院校書的張載,曾任鄧州知州的韓維.......
同時,范仲淹在鄧州期間還寫下許多經典名篇,傳播自己的為政理念,其傳世名篇《岳陽樓記》就是此時所著。
皇祐元年(1049年)十月,60歲的范仲淹作出更大的決定,拿出一輩子的積蓄購買了一千畝地,并找人經營管理,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積金,作為扶助宗族內鰥寡孤獨和貧窮者的口糧,對族內婚喪嫁娶也均有資助,同時興辦義學,幫助更多范家后人學習進步,這造就了范家后代的人才輩出。這片范氏義田持續(xù)了八百多年,直到民國尚存。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調任潁州途中,行至徐州時,因積勞成疾溘然長逝。朝廷為表彰范仲淹卓越的一生,將中國許多文人夢寐以求的最高殊榮”文正“謚號,贈給了范仲淹。
雖然因為現(xiàn)實原因,范仲淹的政治抱負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難以推行,但他時刻堅守初心,將救世濟民的理念傳播并大力實踐,用行動造福于他為政的每一個地方,助其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精神符號,更影響了眾多后來的讀書人,成就了其比仕途更深遠的精神意義。
在我們人生的奮斗中,我們難免會遭遇逆境,遭遇失意,但希望我們像范仲淹一樣,堅持勤奮,堅守信念、堅持初心,多問付出,執(zhí)著向前,相信,我們終將沖破人生的逆境,達到一個更為輝煌偉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