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5 22:55:48作者:佚名
旗袍被稱為中國女性的國服,它也是我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在民國時期代表著思想的獨立和女權(quán)的解放。但可能很多女性朋友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在民國時期產(chǎn)生了諸多爭議,在初期被稱為“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甚至被冷落的20年。在九十年代初才開始被大家穿著,這其中還有很多故事。
旗袍兩邊開叉的由來
在三百多年前,生活在東北地區(qū)的女貞人的后裔——滿族婦女,因氣候寒冷都穿一種肥大的直筒式的袍子。她們?yōu)榱朔奖銊谧鳎谂圩拥淖笥覂蓚?cè)開衩,在騎馬登山或下江河時,就把袍子下擺扯起來系在腰間以便于自如行動。在平時又把開衩的地方用紐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顯示出女性的風(fēng)姿。滿族人入關(guān)后滿族婦女跟隨八旗兵走進華北平原入住北京城。由于滿族人都被納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滿人也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這種服裝被稱為“旗袍”,滿語則稱為“衣介”。
“五四運動”刮起旗袍風(fēng)
有人認(rèn)為民國初年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新生的事物方興未艾,由于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在中華的傳播影響,尤其是“五四運動”后提倡的新文化思想,促使我國一些百姓的服裝向西方各國男女服飾的演變,中國的旗袍是一次女性服裝的革命。
民國政府也曾提倡女子的禮服可采用上衣下裙的西歐樣式,后來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婦女們領(lǐng)悟到“曲線美”的道理,在裁制衣服時改變了傳統(tǒng)女服的長袍形式胸肩腰臀完全的平直狀態(tài),于是新穎的“旗袍兒”走進北京及上海廣州等城市的住戶,富貴人家的太太小姐們穿起用各種衣料精心制作的色彩鮮艷的旗袍兒,從上世紀(jì)初起盛行于社交場所和四合院中,并逐漸傳向全國城鄉(xiāng)地區(qū),作為大都市的上海后來又結(jié)合西歐服裝的樣式,對旗袍做了現(xiàn)代化的改良成為“大眾型”的模式。
正像一些影視劇中婦女穿的各式旗袍那樣婀娜多姿,從選料、花色式樣、做工等各方面搭配很得當(dāng),那時被稱為“改良旗袍”,其最大的改變在于袍腰不斷收縮,使女性身材的曲線終于全部顯露出來,從遮掩人體曲線到顯現(xiàn)凹凸有致的女性美,如細(xì)紡旗袍輕盈而嫵媚,鏤金碎花旗袍華麗而高雅,黑色綢緞料高領(lǐng)無袖旗袍,則凄美似有哀愁而又不失神秘……
各式各樣的旗袍體現(xiàn)著女性靜止的典雅美與高貴美,其徹底擺脫了滿族的舊有超長寬肥的模式,這種改良后的新旗袍1929年時還被當(dāng)時的國民黨政府定為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