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6 14:06:18作者:未知
伊勢神宮的介紹
伊勢神宮是位于日本三重縣伊勢市的神社,主要由內(nèi)宮(皇大神宮)和外宮(豐受大神宮)構(gòu)成。
伊勢神宮的創(chuàng)建時間不晚于持統(tǒng)天皇四年(690年),日本史學界一般認為創(chuàng)建于天武天皇時期。伊勢神宮的建筑樣式來源于日本彌生時代的米倉。
神體是象征皇權(quán)的三神器之一的八咫鏡,外宮祭祀衣食住和產(chǎn)業(yè)的守護神:豐受大御神。除正宮2所外,還包括別宮14所、攝社43所、末社24所、所管社42所等一連社宮,共計125社,分布于伊勢市、松阪市、鳥羽市、志摩市、度會郡、多氣郡等4市2郡之間。
伊勢神宮式年造替制度,內(nèi)宮、外宮都保有兩塊相同大小的社殿用地,每隔20年依古法在另一塊用地重建社殿并遷祭,稱為“式年遷宮”。式年遷宮始于持統(tǒng)天皇4年(690年),平成25年(2013年)舉行了第62回式年遷宮。
伊勢神宮堪稱日本人的精神支柱,自建造起沒有外國人能夠進入,直到1957年后才對外國人開放。
與日本其他神社不同,神宮保安都是日本自衛(wèi)隊的警察,這本身就說明這座神宮有政治意義。
伊勢神宮的歷史變遷
神代
據(jù)《日本書紀》,天孫降臨之際,天照大神曾詔:“視此寶鏡,當猶視吾。可與同床共殿,以為齋鏡。”。天孫降臨之后,歷代天皇將天照大神祀于宮中。直至崇神天皇畏懼神威,而將之遷出別祭。
垂仁天皇(紀元前69年-70年?!)皇女倭姬命為尋求令天照大御神鎮(zhèn)座之地而遍旅國中。倭姬命自倭國,順次移經(jīng)丹波國、倭國、紀乃國、吉備國、倭國、大和國、伊賀國、淡海國、美濃國、尾張國、伊勢國等地。
在伊勢國內(nèi),天照大神詔:“是神風伊勢國,則常世之浪歸國也,傍國可憐國也,欲居是國。”遂于現(xiàn)今五十鈴川畔以“五十鈴宮”之名鎮(zhèn)座。移動之間,暫時鎮(zhèn)座之處被稱作元伊勢。然而此乃根據(jù)記紀神話典籍之紀錄,并無考古學資料之佐證。
此外,外宮以雄略天皇22年7月自丹波(丹后)比沼山頂遷至伊勢山田為起源。不過記紀并未紀錄外宮遷座之事。
古代
禁斷私幣。伊勢神宮為皇室氏神,除天皇以外不得奉幣。
實際上,自持統(tǒng)天皇次代的天皇至孝明天皇之間,歷代天皇并未親自參奉伊勢神宮。期間則有齋王制度,每年進行2回奉幣。而后醍醐天皇之時,齋王制度于末代齋王祥子內(nèi)親王之代廃絕。其后直到明治為止,皇室人員與伊勢神宮之關(guān)系可謂斷絕。
中世
隨著朝廷衰微,伊勢神宮從皇室專屬之氏神,轉(zhuǎn)變?yōu)殒?zhèn)守日本全體之大神,而為武士所崇敬。在神佛習合之教說中,為神道側(cè)最高位的神祇。此外,外宮則有度會家行所倡導之伊勢神道(度會神道)。隨著戰(zhàn)亂擴大,神宮領(lǐng)亦遭侵略,神宮因失去經(jīng)濟基盤而衰微,式年遷宮亦不得不停止。獲得神宮之信徒,于各地組織講席的御師在此抬頭。
近世,御蔭參風行。許多民眾在短期之間參詣神宮。
近代
明治政府將其地位定于國家神道頂點之神社。
第2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為宗教法人神社本廳、定為全國神社之本宗。
佐藤榮作于1967年參拜以來、內(nèi)閣總理大臣于1月4日開工之時參拜已成慣例。社民黨村山富市成為首相時亦來宮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