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6 20:17:19作者:佚名
“春秋”本不是一個專用名詞,春秋時期許多諸侯國的史書都以 “春秋”命名,如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魯之春秋等,因而 《墨子》中有“吾見百國春秋” 一語。相傳孔子在周游列國之后,重返魯國,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于是就根據(jù)魯國的“春秋”等歷史檔案材料,進行整理刪削,編成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仍以 “春秋”為名。
到了漢代,這部《春秋》被立于學官,成為儒家經典之一,于是,在此之前的各國“春秋”被統(tǒng)稱為“不修春秋”,而《春秋》就成為孔子修訂的《春秋》的專名。
孔子筆削《春秋》一事不是空穴來風,《左傳》《孟子》《史記》等史籍都曾提到。如《孟子•滕文公下》曰:“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離 婁》篇又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
晉之《乘》,楚之《禱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lsquo;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孟子》還記下了孔子的另外一句話:“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由于這些記載,后世學者就將《春秋》的編修之功歸之于孔子。
多少年來,上述說法一直為儒者所信奉,幾乎成為定說。其間雖然也有人提出異議,不過,相信者依然甚眾。近年,學者王和舊事重提,以期澄清事實。
首先,孔子不具備筆削《春秋》的地位和條件。春秋時期各國的 “春秋”都屬于正式的國史,這是一種大事記錄性質的國家檔冊,其記事簡約,文字呆板,具有歷代相傳的固定的筆法,避諱甚多,許多事情不能直書,因此就后人了解史事而言,這類國史的意義或許還不如史官個人的記事筆記。
但是,國史雖然記事簡略卻地位尊崇,由于它屬于國家檔案,是由太史掌管的秘藏史書,尋常人等絕對無權翻閱,《左傳•昭公二年》記晉韓宣子聘魯時,曾得以一觀魯《春秋》,但他是以諸侯盟主晉國的正卿即執(zhí)政者的貴賓身份才得此特殊禮遇的。而孔子晚年在魯國閉門講學,雖然聲望日隆,卻并無一官半職,與官方也沒有直接聯(lián)系,因此以他的地位,是沒有資格看到作為國家秘蔵檔案的《春秋》的。
其次,孔子本人從來不談《春秋》?!墩撜Z》是孔子思想言行的集 大成者,是由他的弟子直接依據(jù)孔子的言行而編纂,應該十分可靠?!墩撜Z》中有記述孔子論《詩》的,如《子罕》《學而》等;有孔子論《書》的,如《為政》等,有孔子言《易》的,如《述而》等,至于談及“禮”的地方就更多了,但是唯獨沒有言及《春秋》的。
這正可說明孔子本人沒有看過《春秋》,如果確如先儒所言,孔子曾熟讀、筆削 《春秋》,還以之教授弟子,那孔子和他的弟子怎么可能緘口不提呢?
其三,春秋時期的國史是不可能一憑己意而隨意修改的。春秋時期的史官職位雖不高,地位卻不低,他們是記述史事和解釋史事的唯一權威,連最有勢力的當權者也無法改動他們撰寫的史事記錄。魯宣公二年(前607),晉卿趙盾與國君靈公嫌隙漸深,指使黨羽趙穿殺靈公,而自己佯裝逃亡,未離國境又返回國都,太史書曰“晉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趙盾與之辯解,太史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趙盾無言以對。
魯襄公二十五年(前548),齊國權臣崔抒殺齊莊公,太史明書“崔抒弒其君”,崔抒連殺太史兄弟二 人,但第三位太史仍繼書如其二兄,崔抒只得作罷。上述事例說明, 權臣可以用死亡來威脅太史,但卻無法使太史改動國史記錄。那么,孔子既不是太史,也不是權臣,又怎能做到連執(zhí)國柄者也無法做到的事情,不僅可以隨意觀覽國史,還可以任意筆削國史?
至于后世反復渲染的所謂“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其實也與孔子不相干,這只是歷代史官相傳的固有筆法。周代講究禮制,重尊卑等級,史官記述國事則嚴格遵守規(guī)則。如:魯之大臣陽虎其時實際已執(zhí)掌國柄,但名義上仍是季氐的家臣,因此作為魯國國史的《春秋》,因家臣位賤,就完全不書其事。后陽虎叛亂取走魯國傳世的寶玉、大弓,《春秋》卻書為“盜竊寶玉、大弓”,將陽虎貶為盜。
反之,如果尊者受到不敬的待遇,史官按照記事規(guī)則要盡力掩飾和避諱,如晉楚城濮之戰(zhàn)后,晉文公召周天子于河陽會盟,《春秋》則以“天子狩于河陽”書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后人因囿于“孔子筆削”的成說,把本屬于史官書法的內容全都歸之于孔子的“微言大義”,這其實并不符合歷史真實。
所謂孔子修《春秋》之說,有一個歷史積淀的過程??鬃釉谑罆r,處境極為潦倒,一生求仕而終不見用,失意之情常常流露于言行之中, 他的親傳弟子很了解這一情況,因而決不會制造孔子修《春秋》的神話。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方面許多諸侯國的史書因各種原因散落民間,從神圣的國家秘藏淪為私家講學的讀物,當時曾有過的尊崇地位不復為人了解;一方面儒學的地位由于孔門弟子的大力發(fā)揚而影響日巨,現(xiàn)實的功利需要促使孔門后學不斷抬高自己祖師爺?shù)牡匚唬窕湫蜗?,于是,孔子筆削《春秋》的說法就在他們當中流傳開來。
以后,經師們在講學過程中不斷重復這一說法,使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孟子曾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他之所以會反復言及“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實際上也是接受了傳自師長的、長期流傳的先師故事。孟子之后,孔子筆削《春秋》便成定論。漢以后,儒學的地位越來越高,這一說法也就始終被信奉。直至今日,人們還常常把孔子修《春秋》與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作為體現(xiàn)先人道德感、責任感的突出事例。
孔子曾明確宣稱自己是“述而不作”的,既然如此,有關他“修 《春秋》”“作《春秋》” “筆削《春秋》”的種種說法,是否都不符合 他老人家的本意呢?
更多未解之謎推薦閱讀:
先秦時期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帝王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權臣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嬪妃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美女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戰(zhàn)爭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宮廷未解之謎
古代王侯將相未解之謎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謎
民俗風情信仰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作品未解之謎
歷史名勝的未解之謎
古代科學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