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7 10:33:39作者:佚名
在舉世聞名的亞洲第一大瀑布——黃果樹大瀑布以西37公里,霸陵河大峽谷的曬甲山的山崖上,有一塊紅色巨型崖壁,上面刻有數十個大小不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的圖符,被稱為“紅崖天書”。因其具有“絕對之神秘性”而聞名中外,被稱為我國“四大不可識別文字古跡”之一,其真實內容至今有待確證。
“紅崖天書”位于貴州安順關索嶺一處紅色巖壁上,由一些非鑿非刻的符號組成,其中大者有人高,小者如斗,似文似圖,若篆若隸,排列參差錯落。自從人們發(fā)現(xiàn)“天書”以來,曾出現(xiàn)過三次對其研究和釋讀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明朝,當時主要是一些讀書人對其感興趣;第二次高潮是清朝光緒年間,出于好奇,人們紛紛拓印天書,或考證,或收藏,或用以送禮,“天書”的名聲開始越傳越廣,對其釋讀的工作也加緊進行著。
但正是在這一階段發(fā)生了一件事,使得現(xiàn)在的人們再也無法目睹紅崖碑上天篆的原貌了。當時,永寧(現(xiàn)貴州關嶺縣)州官令當地團甲急速摹印一批碑文以便送人,一位自作聰明的團首羅光堂先用桐油拌石灰涂在凸字面上,以便敷衍了事地拓下一些碑文。后又因洗刷不去石灰桐油,竟叫來石匠將巖面鏟脫一層。最后,只好參照原拓本的某些符形,隨意刻畫一些,再涂上一層丹砂。此舉給后人破譯“紅崖天書”之謎帶來難以想像的困難。
但這卻并沒有削弱人們對這一神秘天書的興趣,上世紀九十年代,又興起了釋讀“紅崖天書”的第三次高潮,其間,更多的學者試圖從文字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個角度進行研究,目前已有十幾種說法。
最新的一種解說認為它是建文帝的“伐燕檄詔”,隱藏著一段歷史謎案。研究者認為明初“靖難之役”后,建文帝在親信隨從的保護下,隱匿到了貴州的山谷之間。躲避數月后,他很想號召臣民支持他東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自己身單力孤,加上朱棣的爪牙眾多,難于應付,便想出了這么一個討伐朱棣的檄文,讓隨從以金文的變體加上篆體、隸書、象形文字、草書以及圖畫的形義綜合成一種“雜體”,然后用皇帝詔書的形式刻寫于紅崖之上。
根據這一大膽的假想,研究者進而“破譯”出“天書”的內容為:“燕反之心,迫朕(皇龍)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殘酷殺害(段、毆、牢、殺子民),致尸橫、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難書。使大明日月無光,變成囚殺地獄。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斬首消滅)。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允(御制)?!?/p>
對此,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指出,關于建文帝的下落現(xiàn)在仍是一樁謎案,歷史學界長期流行著兩種主要說法:一是建文帝在宮中自焚而死,一是建文帝流落海外。至于他是否逃到了貴州,僅靠“紅崖天書”來斷定證據是不足的,至多只能是一種個人猜測,在史學上價值不大。
還有人認為,“紅崖天書”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是比殷代甲骨文更原始的圖畫會意文字,或稱古圖形文字。它有形可象,有意可會,其造字的原理和釋讀方法,與甲骨文一樣。不過后者是前者圖形的線條化,在表現(xiàn)方法上前者更原始,可說是古文字的雛形和活化石。通過辨別“天書”上每個圖形所表現(xiàn)的物體,他們認為其應該是一則古時的“公告”。由此,還可以將中國有文字的歷史從距今3200年的殷代甲骨文提前至新石器時代。
不過,更多的人并不認同于這一看法,他們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比如有人認為“紅崖天書”運用了鐘鼎文等篆隸書體,采取了添加、省減、移化、圖釋四種方法將字形肢解。還有人認為“天書”亦文亦畫,不能單純地理解成文字或者圖畫,他們指出:“紅崖天書”“觀其文,它是道圣旨,從右至左直排成一篇《伐燕詔檄》;察其圖,自左向右看,它是一幅御駕親征圖。”
也有學者指出,“紅崖天書”本身是一種古怪的文字,應該不屬于漢字系統(tǒng),可能與少數民族文字有關。云貴、廣西古稱“南蠻之地”,當地的文化、文字與漢民族不是一個系統(tǒng),而且當地壁畫較多,所以把“天書”和壁畫聯(lián)系起來似乎更加合情合理。在四川涼山、內蒙古的一些地方也有古代的壁畫,壁畫的內容是表現(xiàn)祭祀、描寫當時人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的斗爭。還有的人認為,用“天書”來形容紅崖上的符號不是很恰當,因為所謂的“天書”是神仙、超人力量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有一種神授的感覺。
那么,到底哪一種說法最正確呢?目前只怕還很難得出結論。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碑刻專家趙超先生所說:“對于‘紅崖天書’,學術界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看法……內容趨向符號化,目前關于‘紅崖天書’沒有詳細的古文字資料,年代又比較久遠,所以現(xiàn)在的研究只能處于猜測階段。可以說,哪一種說法都能說,但哪一種說法也站不住腳?!睂η小凹t崖天書”的釋讀和判定只能留待后人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