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7 10:34:02作者:佚名
揚州市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嶺畔,有一座史公祠,它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祠內(nèi)建有史可法衣冠冢。為何在史可法的墓中只有其衣物呢?這是因為史可法殉難后,其義子史德威遍尋遺骸不得,遂依史可法遺愿,葬其衣冠于梅花嶺下,這便是衣冠冢的由來。史可法到底有沒有戰(zhàn)死?如果不在人世,他的遺骸又在什么地方?
順治二年(1645),清軍在明降將許定國的引導下,抵達揚州。揚州是南京的屏障,一旦揚州被占,清兵將會沿江而上,南京必將不保。于是,受馬士英排擠,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的史可法立即發(fā)出十萬火急的軍書,希望各路將領能率兵前來保衛(wèi)揚州,不料竟無一支部隊前來增援。而清軍那邊,清攝政王多爾袞先后五次下書勸降,史可法置之不理,還把前來送信的人拋進護城河里。清軍見勸降不成,便將揚州城圍得水泄不通。
史可法在外援斷絕、軍餉不濟的情況下,率領揚州軍民,堅守孤城,終因寡不敵眾,揚州失守。由于清軍在攻城中傷亡慘重,攻城將領多鐸惱羞成怒,竟滅絕人寰地對揚州人民進行了持續(xù)10天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屠殺過后,揚州城內(nèi)尸體堆積如山,史可法的部下潛入城內(nèi),尋找他的尸體,但是遍尋不著。由此產(chǎn)生了很多傳說。
有的說史可法縋城出走。計六奇在《明季南略》中詳細地記道,陰歷四月二十五日,清兵詐稱明總兵黃蜚的援兵到,史可法下命令開西門放行,清兵進城,即攻擊明軍。史可法在城上見此狀況后,知大勢已去,拔劍自刎,他的手下連忙阻止,于是他與總兵劉肇基縋城潛去。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也持此說。有的記載竟然還稱史可法是跨騾出城的。乾隆《江都志》載揚州故老言,揚州城被攻破時,史可法“跨白騾出南門”。許旭還就此賦詩:“相公(即史可法)誓死猶飲泣,百二十騎城頭立。瞬息城摧鐵騎奔,青騾一去無蹤跡。”(《汗青錄》)
有的說揚州城被攻破時,史可法便銷聲匿跡,不知去向。一次,計六奇外出,途中坐船時,偶遇一個嘉興人。在閑談中,這個人提到自己是揚州之戰(zhàn)的幸存者。計六奇便向他打聽史可法的下落,這個嘉興人說城破時,史可法下落不明。
除了上述兩種說法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說法,如戰(zhàn)死說,沉江說等。據(jù)張岱《石匱書后集》記載,史可法自殺未遂后,逃出城后,與部將在離揚州城數(shù)里的寶城寺,稍作休息。清軍追尋至此,雙方又展開一場激戰(zhàn),結(jié)果史可法戰(zhàn)死。沉江說則說史可法出城后,渡河時因馬蹶落水溺死。也有人說他出東門遇清兵堵截,自己感覺逃生無望,于是赴水自盡。康熙年間孔尚任所著的《桃花扇》就采用了“沉江說”,因而沉江說廣為流傳。
不過,大多數(shù)人還是認為史可法是被俘后不屈而死的。清朝官修史籍大多如此記載。如《清實錄》記載道,清軍攻克揚州城時,俘獲史可法,并將其斬于陣前。再如《明史》也提到,揚州城被攻破時,史可法自刎未遂,被部將擁至小東門,為清軍抓獲,這時史可法大叫道:“我就是史督師!”于是清軍將其殺掉了。其他如《雪交亭正氣錄》、《史外》等野史也都有類似記載。甚至史可法嗣子史德威在其所著《維揚殉節(jié)紀略》中也記述道,揚州城陷時,史可法自刎未遂,為清軍捕獲。多鐸對史可法相敬如賓,口中直呼其為先生,并提出豐厚的條件來誘降史可法。
史可法怒斥道:“我作為大明朝重臣,怎么能茍且偷生,難道想讓我做萬世罪人么!今日你們可以砍掉我的頭顱,但絕不會讓我屈服……我將與揚州共存亡,既然揚州城已被你們攻破,我活在人世間也無任何意義?!庇谑撬磺遘姎⑺馈J返峦挠涊d可謂是關于史可法下落的第一手史料,有著充分的說服力。而且,一些目擊者也談到史可法是被俘后不屈而死的,原史可法的幕下楊遇蕃及清軍將領安珠護就親眼目睹了史可法被殺和被肢解之情形。其實,史可法早就抱定一死之心,他在寫給母親、夫人的絕筆信以及五封遺書中,就有“一死以報國家”之語。
第一封是寫給母親的:“不孝兒可法遺稟母親大人:兒在宦途一十八年,諸苦備嘗,不能有益于朝廷,徒至曠遠于定省,不忠不孝,何顏立于天地之間!今以死殉城,不足贖罪。望母親委之天數(shù),勿復過悲。兒在九泉亦無所恨。得副將德威完兒后事,望母親以親孫撫之。四月十九日,不肖兒可法泣書?!?/p>
第二封信給夫人:“可法死矣!前與夫人有定約,當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書?!?/p>
第五封信給副將史德威:“可法受先帝厚恩,不能復大仇;受今上厚恩,不能保疆土;受慈母厚恩,不能備孝養(yǎng)。遭時不遇,有志未伸,一死以報國家,固其分也,獨恨不早從先帝于地下耳。四月十九日,可法絕筆?!?/p>
因此,一些人認為既然史可法已抱著必死的信念,所以說不可能在揚州城被攻破后逃生,而且其部將劉肇基在揚州城陷前就已中流矢而亡,因而根本不可能與史可法一同“縋城潛去”。
之所以出現(xiàn)“縋城潛去”、“不知所終”說,可能歸結(jié)于史可法死后,尸骨無著。因史可法是“尸裂而死”(《乙酉揚州城守記略》),由于清兵破城后,屠城十日,殺百姓數(shù)十萬人。再加上當時天熱,揚州城尸骨已腐無法辨認,因而史德威便將史可法生前穿戴過的袍笏及玉帶等物,葬于梅花嶺旁。另一種可能便是人們心理存在著不愿意史可法死去的情結(jié),總是希望史可法能幸免于難,所以說史可法沒有死。
由于眾說紛紜,關于史可法的生死仍是史苑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