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7 11:26:34作者:未知
在浙江省東北部、舟山群島最東邊有一個秀麗的小島名叫普陀島。普陀實際上是普陀洛伽的簡稱,是從梵語中的“補怛洛迦”音譯過來的,意譯則是“小白花”。根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唐玄奘大師去西天取經曾經到印度補怛洛迦山瞻仰觀音圣地。由此可以判斷,普陀山之名是“進口”的,那么它的原名是什么?
普陀山在西漢時期可能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據考證,最早的常住人口中能夠留下姓名的是漢光武皇帝的好友嚴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又名梅福。梅福先生隱居在這座山上,修身養(yǎng)性,他的住處就是今天的梅福庵,里面還有梅福仙人煉丹井。正因為如此,普陀山最早名為梅嶺山。但在這以后也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唐代,一種說法是五代梁明貞年間,仍然還是一座荒山孤島,只有幾個捉魚為業(yè)的漁夫,在山上搭幾間茅草篷子,住在海邊山坳里。
眾所周知,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圣地,是摩訶薩即菩薩之中的大菩薩普度群生的大本營:山西的五臺山,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的峨眉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在這四大名山與四位大菩薩之中,能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了。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但為什么在古代,他的道場卻遠離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跑到海邊去了呢?孤懸海疆的一個荒涼小島怎么變成了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駕齊驅,被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呢?
普陀山成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圣地,傳說很多。一種說法是據佛教史籍記載,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有一印度高僧來此參拜,親眼看到觀音菩薩現身說法,并被觀音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為觀音顯圣地。
而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唐朝國力強盛,自從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以后,中國一躍成為僅次于印度的佛教中心。傾慕大唐文化的日本派出諸多的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他們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在眾多的“留學生”中有很多是為了求法留學的日本出家人,其中有慧諤和尚,他遠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華大國,一方面尋師訪道,一方面參禮各處的佛教圣地。
有一天他來到山西五臺山,朝拜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遍游五臺勝山,參觀名勝,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的圣像,清凈莊嚴,心中羨慕不已。他本想向該寺住持商討將圣像請回日本供養(yǎng),又恐怕人家不樂意,只好作一回“梁上君子”了,他偷偷竊取了寺廟的佛像。在他看來,自己出于一片善心,既能夠替中國宣揚佛教,又能使日本人民視圣像而生敬仰之心,這種做法決不會違反佛教戒律。
慧諤和尚偷得這尊無上尊貴的圣像,如獲至寶,當然不敢再在中國逗留下去,于是整裝待發(fā),買舟東渡,預備回歸本國去了。一路順風順水,可當這條船開到現在浙江定??h所屬的舟山群島,遇風受阻,海面上現出無數的鐵蓮花,擋舟不能前進。一連七天七夜都是這樣,慧諤想盡了一切辦法,這只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是遠遠在普陀山西邊打轉。
看到這種情形,慧諤和尚此時已經嚇得驚慌失措,心中惴惴不安,正所謂“為人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我不驚”,這時他開始靜坐思過了。他捫心自問,自己生平沒有做過什么不可告人的壞事,為什么今天如此狼狽不堪、進退不能呢?他左思右想,總是找不出原因,于是跪在佛像前面,哀悼懺悔。
當他跪到菩薩像前,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偷來的,這時他恍然大悟,很快地跪下去禱告說:“弟子因見菩薩圣像莊嚴,我國佛法尚未普及,圣像十分少見,我想將菩薩圣像請回日本供奉,如果菩薩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所到之處建廟供奉。”祈禱完畢,忽然鐵蓮花隨即隱去,船竟漂到了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當時慧諤停舟上岸,尋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找到一間漁人茅舍,該舍主人就是打漁為業(yè)的張漁翁,慧諤和尚說明來意,他大為感動,同時也歡喜得了不得:菩薩連日本一個國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們這個孤島荒山之中,這說明荒山真是與菩薩有大因緣了。
他于是慷慨地向慧諤和尚說:“我把自己住的房子和地方讓出來,供奉菩薩,另外我過海去,叫各地民眾,大家來山拜佛供養(yǎng)你,你也不要再回日本去了?!被壑@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居住,最初的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觀音院”,也就是普濟寺的前身?;壑@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了。默默無聞的梅嶺山就成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因為印度的觀世音菩薩道場“補怛洛迦”音譯過來就是“普陀洛伽”,后來就簡化成了普陀山。這就是我國普陀山開山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