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6 15:22:34作者:智慧百科
張飛無疑是一員勇猛的戰(zhàn)將。不過,張飛的能耐不只如此。據《三國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記載,他還能寫詩,擅畫美人,擅草書。
《三國演義》中說,張飛是一個靠殺豬賣豬肉為生的屠戶。然而,根據涿州當地的傳說,張飛出身于書香門第,從小性情剛烈,脾氣暴躁,他父親給他請了幾位老師,都被他氣走了。后來他舅舅特地推薦了一個叫王養(yǎng)年的先生來教他。王老先生做過朝廷將官,兼有文武之才,因朝政腐敗棄官回鄉(xiāng),以教書為生。張飛對這位先生十分敬佩,在其指點下習文練武,十三歲時就練就一身好武藝,同時遍覽群書,對當時的亂世極為不滿,立志要蕩平天下救百姓。王先生擔心張飛惹出禍來,于是想出一個辦法:教張飛練書法、畫美人,來緩和他的剛烈性格。三年下來,張飛的書畫果然大有長進,特別是他的書法別具一格,大受稱贊。著名學者鄧拓先生曾專門著文《由張飛的書畫說起》的文章,其中談到張飛的書畫。
元代吳鎮(zhèn)有一首題為《張益德祠》的詩中寫道:“關侯諷左氏,車騎更工書。文武趣雖別,古人嘗有余。橫矛思腕力,繇像恐難如。”車騎便是張飛,他于章武元年(221年)拜車騎將軍。照吳鎮(zhèn)的說法,張飛的書法造詣極高,連三國時著名書法家——魏的鐘繇、吳的皇像恐怕也比不上。這個評價實在很高。
明代文獻學家、曾任四川右參政的曹學佺在他的《蜀中名勝記》第二十八卷中記載,順慶府渠縣(即三國時的宕渠縣)有一座八濛山,山下有一石,石上題有“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立馬勒石”兩行隸書大字。這段題字是張飛以少勝多,大敗名將張郃后,以石代紙,以矛代筆所書。后人也認為這句話是張飛親筆題寫的。今陜西岐山縣博物館就收藏有一幅張飛“立馬銘”手書碑石原拓,碑刻共二十二個文字,其字體、大小均與史載吻合。題字豐滿遒勁,氣勢剛健凝重,不失為一篇難得的書法作品。
《三國演義》中許多關于張飛魯莽的事件,其實都是杜撰。鞭打督郵就是一例。按照《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劉備率關、張等人起兵不久就屢立戰(zhàn)功,但始終不見朝廷委派官職。有一次,雖然他們救了董卓的性命,就因劉備等人無官無銜,董卓不但不表示感謝,還甚為無禮,氣得張飛差點殺了他。后來在宛城一戰(zhàn)中,劉備等人再立戰(zhàn)功,好不容易被賞了個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的小官。哪知才干了四個月,就被朝廷免了職。不僅如此,朝廷派來的督郵還對其進行辱罵和陷害。張飛闖進后堂,見督郵坐于廳上,將縣吏綁倒在地,大喝:“害民賊!認得我么?”督郵急起,喚左右把張飛捉下。但卻被張飛用手揪住頭發(fā),一直扯出館驛,掀到縣前系馬的柳樹上縛住,用柳條鞭打督郵的腿。在前廳的玄德正納悶間,聽得縣前鼎沸,慌問左右,答曰:“張將軍綁一人在縣前痛打?!毙禄湃ビ^之,見張飛大罵不止,而被綁縛的人是督郵,玄德驚問其故,張飛答曰:“此等害民賊,不打死等甚!”督郵告曰:“玄德公救性命!”玄德終是仁慈的人,急喝張飛住手。
但據《三國志》記載,真實的情況卻是這樣的:劉備當了安喜縣尉后,督郵以公事到縣。劉備去拜見他,結果碰了釘子。劉備大怒,沖進了他的住所,將這位督郵捆綁起來,用腰帶套著他的脖子像馬一樣綁在拴馬樁上,自己棄官而逃。對這件事還有另一種說法,據《典略》稱:督郵到了該縣,準備解除劉備的官職。劉備聽說督郵在傳舍,便去求見督郵,督郵稱病不肯相見。劉備氣憤之極,便沖入傳舍。將其捆綁在樹下,“鞭杖百余下,欲殺之。督郵求哀,乃釋去之?!辈还苣姆N說法屬實,都說明鞭打督郵的是劉備而不是張飛。
雖然鞭打督郵是假,但也頗符合張飛疾惡如仇、不恤小人的性格。
張飛對有學問的人禮遇有加,如荊州零陵郡人劉巴初降,張飛立即登門拜訪,不想劉巴根本不理他。張飛雖然氣憤,但沒有抱怨一句。再比如他很敬重片刻斷決百日積案的奇才龐統(tǒng),當發(fā)現諸葛亮才能出眾后,也是立刻“納頭便拜”。張飛還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嚴顏時,嚴顏寧死不屈,張飛敬重其為人放了他,嚴顏最終被感動而歸降。這些事例都說明張飛具有愛敬君子、能人的好品格。
只可惜,張飛脾氣暴躁,對士兵過于嚴苛。劉備時常勸張飛:“你治軍刑罰太重,每天都要鞭打手下的將士,又不防備他們,任他們待在你左右,這是為自己埋下禍患啊?!睆堬w不聽,果然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
史書記載,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張飛遷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xiāng)侯。同年,劉備為了給死于東吳之手的關羽報仇,發(fā)兵征東吳,張飛也在閬中準備出兵與劉備會師江州。由于過于心痛,張飛暴飲,而后鞭打士兵,結果在出發(fā)前夕,被其部將張達﹑范強(《三國演義》中作范疆)謀殺。遠在成都的劉備聞得張飛都督有表來到,未卜先知,大呼:“噫!飛死矣?!彼?,后主劉禪時追謚他為桓侯。
張飛死于閬中,自然葬在閬中。閬中人仰慕張飛的忠勇,在墓前還修建了張飛廟,現存的墓是明清時重建的。
民間有句話,說張飛“身葬閬中、頭葬云陽”又是怎么回事呢?
據說范強、張達趁張飛醉臥之機,將其斬殺,并割下他的頭顱前往東吳,準備到孫權那里去邀功請賞。走到云陽時,聽到吳蜀講和的消息,慌亂中把張飛的頭顱丟入長江之中。張飛頭顱順水漂流,被一位老漁翁撈了起來。張飛托夢給漁翁,叫漁翁背他的頭走,到了走不動的那個地方就給他安葬建廟,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云陽張飛廟。據史料記載,這座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始建于蜀漢末年,后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原址位于長江南岸飛鳳山麓,依山傍水,與云陽縣城隔江相望。這里的老百姓將張飛奉為神明,每當張飛生日、祭日以及逢年過節(jié)都要焚香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