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8 17:22:32作者:智慧百科
戰(zhàn)國時,趙國良將李牧被派住北部邊疆,鎮(zhèn)守雁門,抗擊匈奴。他到任后,以武將身份代行地方行政事務,設置官吏,建立衙門;歲稅一律收入他的府庫中,由他支配,用作軍隊的費用。他每天殺牛羊犒賞士卒,并親自教練兵將騎馬、射箭,搞對陣演習;又經(jīng)常派出探騎,打聽敵人的動向。
他對士卒也能同甘共苦,處處照顧得十分周到。只是有一點大家很不理解:他只準士卒堅壁自守,還特別為此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士卒,凡看到匈奴人入侵搶掠,必須迅速趕回,保護營寨,不準與之交鋒,如不聽令,擅自出營捕捉匈奴者,斬!”所以每當匈奴入侵,李牧都叫部將發(fā)出信號,他的士卒一見信號,都飛快跑回營寨,無人敢擅自與敵戰(zhàn)斗。
這樣過了好幾年,趙國邊疆雖然常遭匈奴侵擾,但由于匈奴人搞不清李牧不出擊的原因,不敢深入邊境,當?shù)匕傩諞]有受到什么損失。不過匈奴總認為李牧是個膽小的人,李牧手下部將、士卒由于李牧從不出擊,也認為他是個懼怕匈奴的將軍。
這事漸漸傳到趙的國都邯鄲,連趙孝成王也以為李牧不出擊匈奴是膽量太小,下詔書責備李牧。他沒有理解李牧因為匈奴力量強大,暫時避開它,以便養(yǎng)精蓄銳,轉(zhuǎn)化敵我力量,準備待機出擊的戰(zhàn)略意圖。李牧接詔書后,仍然堅持以往戰(zhàn)略,不準士卒出擊。趙王大怒,便把李牧召回邯鄲,另派趙蔥代替李牧。
趙蔥到了雁門,一反李牧之所為。他守雁門一年多,匈奴每次侵擾,他都率領士卒出擊,多數(shù)是被匈奴打敗,因而邊地人口、牧畜常被匈奴擄走。當?shù)匕傩詹桓腋N,不敢放牧,苦不堪言;他的部將、士卒也死傷不少。于是,百姓和士卒多次上書,請求趙王仍派李牧來守雁門郡。
趙孝成王看到邊報和當?shù)匕傩盏恼埱螅胖钅潦剡呌幸惶邹k法,以前是錯怪了他,復請李牧出守雁門。
李牧因感到趙王不察邊塞實情,聽信讒言,人云亦云,召他回朝,心中很是不快,今見趙王一再堅持,他才去見趙王,說:“大王如果一定要我去守雁門,那就準許我仍用過去的辦法,不然我是難以從命的。”趙孝成王說:“本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就用你的老辦法去守邊吧,寡人再不干涉了。”
李牧再次來到雁門,仍如從前一樣:對敵人,仍不準出擊,遇到入侵,速回營寨。對士卒,同甘共苦,照顧十分周到。匈奴人見又是李牧守邊都很小心謹慎,不敢大肆侵擾,即使來,也不敢貿(mào)然深入。這樣又過了幾年,邊塞都相安無事。
趙孝成王十六年(前250年),守邊將士經(jīng)過將近10年的養(yǎng)精蓄銳,士氣已經(jīng)激勵起來。李牧看到“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時”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就精選戰(zhàn)車1300乘,戰(zhàn)騎1.3萬匹,勇敢善戰(zhàn)士兵5萬人,射箭好手10萬人。并把這些挑選出的士兵組織起來,天天進行訓練,準備大戰(zhàn)。眾將士一聽李牧要出擊匈奴,人人摩拳擦掌,斗志昂揚,都躍躍欲試,準備大顯身手。
李牧見眾將士斗志旺盛,心中大喜。但又一想,不能只是驅(qū)趕這些勇士去戰(zhàn)死。因而每夜翻讀《春秋》《左傳》《孫子》《國策》,希望在這些古書中找到?jīng)Q勝之法。白天又加派探騎,偵察敵情,以知己知彼,萬無一失。最后,決定用“損陰以益陽”的辦法。在出擊時,先故意顯示實力虛弱,先付出點小的損失,引誘敵人,使敵人驕傲,再出奇兵,以求全勝。
主意已定,李牧便召集各將校來大營商議,諸將校聽罷李牧之計,都表贊同,紛紛請戰(zhàn)。一天,李牧通知邊寨人民都出去放牧。一時人、畜遍野,一派塞北動人情景。匈奴人見了,自然心動,立刻派出小股騎手前來搶掠。這時,李牧假裝敗退,丟下一些人、畜。匈奴首領單于聽說后,心想:李牧果是無能之輩,才疏膽怯,不堪一擊。于是親自率領大隊人馬前來進犯。
單于不知,李牧早已布下奇兵,嚴陣以待。李牧分兵三路,以一路正面迎擊,左右兩路包抄出去,圍殲來犯之敵。匈奴人素以擄掠為能事,雖善騎射,但無紀律,不聽從號令,本烏合之眾,哪里敵得過訓練有素、出擊心切的趙軍。三路人馬在李牧指揮下,很快將匈奴十萬之眾包圍起來。
只見塞外草原,戰(zhàn)馬嘶鳴,殺聲震天,展開了一場惡戰(zhàn)。這一仗,只殺得匈奴首領單于落荒而逃,檐襤被消滅,東胡被擊破,林胡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表示不再侵擾趙國。此后十幾年,匈奴人就再也沒有侵犯趙國邊境。
趙悼襄王死后,由其子遷繼位,為趙國最后一個君主。他在位的第七年,秦又使王翦攻趙,趙王遷遂命李牧領兵抗擊。秦見趙以李牧為將,因李屢敗秦,知遇勁敵,求勝不能,便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使反間計,造謠說李牧謀反。趙王遷聽信謠言,派趙蔥、顏聚代替李牧將兵,李牧不受命,被趙王遷派人乘他不備時,抓住他并把他殺害了。趙國失去良將李牧,很快也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