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9 11:22:37作者:智慧百科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長達300年,為何在這段時間里沒有一個亡國之君?
歷史是對勝利者的記述,而當(dāng)時與那些勝利者爭鋒后來卻不幸失敗的人后來怎樣,歷史書上記載的很少,我們也知之甚少。世上有開拓疆土的君主,那就一定有失地的君主,那么那些失地的君主,后來都有什么樣的下場呢?悠悠青史,煮茶而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亡國之君大概要數(shù)南唐后主李煜了。李煜是一個性情中人——不是性情中人當(dāng)不了詞人,然而性情中人卻未必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南唐亡國了他還想老老實實地當(dāng)詞人,可等待他的最終是一杯牽機劇毒!其實不惟李后主,中華五千年里有太多的亡國之君,在爭霸失敗之后謀求存身之道,希望用卑躬屈膝換來一息尚存。不過當(dāng)我近日閱讀春秋古史時卻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春秋三百年,竟然無一亡國之君!下面我們盤點一下春秋早期,失國諸侯的幾種結(jié)局:
出奔:政治流亡
亡國之后到他國尋求庇護,等待時機謀求復(fù)國。這是春秋諸侯里較為流行的一種做法,也是失國諸侯最好的一種結(jié)局。如果籌謀的好,可以全面翻盤,再次揚眉吐氣;如果操作不好或者等不來機會,那就一輩子活得憋憋屈屈,最終郁郁而死。但不管怎樣,也能落個壽終正寢,免于羞辱。
出奔后復(fù)國的諸侯:鄭昭公。公元前701年,因宋國干預(yù)而流亡;公元前697年,因?qū)m廷政變而復(fù)位。
出奔后未復(fù)國的諸侯:共叔段、淳于公。嚴格意義上來講,共叔段并不是諸侯,不過由于和鄭莊公爭奪鄭國君位也算得上準(zhǔn)諸侯,失敗后出奔于共國,老死于此;而淳于國的君主則因為杞國入侵,在桓公六年流亡曹國,后無力復(fù)國而死。
大去:退隱江湖
有些君王在政治斗爭失敗以后,似乎厭倦了血雨腥風(fēng)的權(quán)力斗爭,選擇退出爭霸江山的游戲,退隱江湖當(dāng)一個鄉(xiāng)間的富家翁。“大去”和“出奔”的不同之處在于是否還有重回權(quán)力中心的野心。
看破紅塵的春秋諸侯:紀隱侯。公元前690年,齊國軍隊攻破紀國都城。紀隱侯因為不愿忘記亡國之恨,向昨天的敵人屈膝稱臣,故此將國土講給紀季,自身退隱江湖,從此消失在歷史記載中。紀國滅亡?!蹲髠鳌酚涊d為:“紀侯不能下齊…大去其國”。
殉國:與國同亡
既然有退隱江湖的浪漫主義諸侯,就也會有選擇與國家共存亡的英雄主義諸侯,也許這也是另一種血色的浪漫。當(dāng)然還有一種與國同亡的情況,亡國后來不及跑就被殺了的!
血色浪漫的諸侯:晉哀侯。晉哀侯與晉武公爭奪晉國君位,晉武公勢大,在戰(zhàn)爭中俘虜了晉哀侯,希望通過挾持晉哀侯來迫使晉國人承認失敗,沒想到晉國人不為屈服,另立了晉小子侯,于是晉哀侯就被殺了。這有一點明朝土木之變時于謙的做法,是晉國人選擇了不屈服,買單的卻是晉哀侯!
被俘:慘遭羞辱
被俘而決絕地選擇死亡以身殉國的諸侯,在春秋時例子不算太多;被俘后選擇屈膝順從者,則更為少見。我在《左傳》里讀到的一個諸侯是曹共公。
投降主義的諸侯:曹共公。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經(jīng)過曹國,曹共公對其無禮,遭致重耳怨恨。重耳后來回到晉國繼位,為報曹共公對自己無禮之仇,派兵攻打曹國,并俘虜曹共公。晉文公認為殺之不足以復(fù)仇,因此對曹共公大加羞辱,后經(jīng)人勸說,晉文公才釋放曹共公回國。
盤點春秋時期的亡國諸侯,也是一副人世百態(tài)的畫卷,雖然也有丑態(tài)百出的亡國者,但卻絕無一例卑躬屈膝的投降者,這固然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但我們今天想來,大體不外乎以下三種原因:
1、春秋時期天子分封體系健全,失國的諸侯可以依靠周天子維系的貴族體系謀求復(fù)國;
2、春秋時期諸侯勢力割據(jù)復(fù)雜,神州廣大有亡國諸侯的存身之地;
3、中華文明歷來就失敗者身死的傳統(tǒng),有一個詞叫做“不共戴天”,很多失敗者難以解開失敗的心結(jié),所以選擇死亡,殘酷也是一種文明。
現(xiàn)在對于為何春秋時期沒有卑躬屈膝的亡國之君是不是有一些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