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0 21:22:35作者:智慧百科
曹操自領(lǐng)兗州牧,收編青州兵,正在意氣風發(fā)謀取更大發(fā)展的時候,初平三年,朝廷“詔以京兆金尚為兗州刺史”。這件事使曹操受到很大刺激,他哪里容得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成果被別人占有,因而即派輕兵迎頭痛擊金尚于途中。金尚抱頭鼠竄,投奔了袁術(shù)。
朝廷派人來做兗州牧,促使曹操加緊實現(xiàn)謀劃中的兩件大事,第一,必須得到朝廷的正式策命,進而西迎皇帝,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奉天子以令不臣;第二,中原逐鹿,以武力平天下。
這時,各路諸侯均在積極發(fā)展自己的勢力。袁紹、公孫瓚混戰(zhàn)于幽、冀,袁術(shù)據(jù)南陽做起“皇帝夢”。曹操明白,形勢容不得猶豫,只有積極參與到你爭我奪的激流中,才能夠生存和發(fā)展,也才能夠有機會成為最后的勝利者。
1.破袁術(shù)
曹操大破袁術(shù),逼袁術(shù)南去,是其第一次參入到軍閥大戰(zhàn)之。
袁術(shù),字公路,汝南汝陽人,袁紹異母兄弟,“少以俠氣聞,數(shù)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后頗折節(jié)。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入洛陽后,以袁術(shù)為后將軍,袁術(shù)怕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陽。袁術(shù)到南陽,正是長沙太守孫堅在荊州地帶發(fā)展勢力,先后以“素遇無禮”和兵過南陽“而道路不治,軍資不具”為由殺死荊州刺史王敘、南陽太守張咨,并打出討伐董卓旗號的時候。孫堅引兵與袁術(shù)相結(jié)。袁術(shù)表薦孫堅代理豫州刺史。新任荊州刺史劉表薦袁術(shù)為南陽太守。
袁術(shù)到南陽不久即開始做起皇帝夢來。史載,“術(shù)在南陽,戶口尚數(shù)十百萬,而不修法度,以鈔掠為資,奢恣無厭,百姓患之。”他相信讖語,很迷信。他小的時候曾見一讖書,言“代漢者當涂高”,自以為名“術(shù)”(古代稱邑中路為術(shù))和字“公路”之“路”都是“涂”(路)的意思,所以正應讖書之語;又以袁氏出自陳為舜之后,土德以黃代赤”,正附德運代行的次序;當他得知孫堅得漢傳國璽,遂拘孫堅妻而奪之。
手上有了傳國璽,更以為是天命所歸了。于是便大會群下,說今海內(nèi)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于諸君何如?”大家甚知當時袁術(shù)根本不具備做皇帝的條件,所以有的不說話,有的婉轉(zhuǎn)地給他潑了點冷水,皇帝夢沒有立即付諸實現(xiàn)。但不久之后,約在建安二年,他還是不顧當時更嚴峻的形勢,僭號稱帝,成了眾矢之的。這是后話。
袁紹、袁術(shù)雖為兄弟,但矛盾很深。起初,當袁術(shù)以孫堅領(lǐng)豫州剌史時,袁紹“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術(shù)怒,擊昕走之”;袁紹欲立劉虞為帝,“術(shù)好放縱,憚立長君,托以公義不肯同,積此釁隙遂成。乃各外交黨援,以相圖謀,術(shù)結(jié)公孫瓚,而紹連劉表。”據(jù)載,“豪杰多附于紹,術(shù)怒曰:‘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又與公孫瓚書,云紹非袁氏子,紹聞大怒。”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術(shù)遣孫堅攻劉表,公孫瓚亦使劉備與袁術(shù)共謀攻袁紹;袁紹則與曹操聯(lián)合,會擊袁術(shù)。
曹操在力量尚感不強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先站在袁紹一邊,共戰(zhàn)公孫瓚和袁術(shù)。這是出于一種重大的戰(zhàn)略考慮:少樹敵,先發(fā)展,打掉一個,再謀進取。
初平四年春,曹操軍駐鄄城(山東今縣)。時袁術(shù)遣孫堅攻劉表失利,孫堅戰(zhàn)死。“荊州牧劉表斷術(shù)糧道,術(shù)引軍人陳留,屯封丘(河南今縣)”。這時黑山別部及匈奴於夫羅也歸服了袁術(shù),勢力頗盛。袁術(shù)在南面失利,便想轉(zhuǎn)而向北發(fā)展。
陳留郡及其屬縣封丘均是兗州刺史部的管轄范圍,袁術(shù)進駐此地就是直接侵犯了曹操的領(lǐng)地,而且從封丘到曹操的大本營鄄城巳不甚遠。此等態(tài)勢,當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曹操率兵迎擊,首戰(zhàn)于鄄城與封丘之間的匡亭(今河南長垣西南),大敗袁術(shù);袁術(shù)退保封丘,不敵,然后又逃奔襄邑(今河南睢縣)、寧陵(河南今縣);曹操窮追不舍,連破袁術(shù)軍,袁術(shù)率其余眾急奔九江(郡治今安徽壽縣)。袁術(shù)雖然兵敗,但野心不死。九江郡歸揚州刺史部管,袁術(shù)乘其不備,殺刺史陳溫而自領(lǐng)揚州刺史,又兼稱徐州伯。他的意思是想表明此時的揚州、徐州兩刺史部都是他的天下。
同年夏,曹操凱旋,軍還定陶。曹操戰(zhàn)袁術(shù),起初是被迫迎戰(zhàn),后來是主動出擊。戰(zhàn)爭中,曹操再次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是長驅(qū)近百公里,圍殲袁術(shù)軍前頭部隊于匡亭,繼而又圍袁術(shù)本部于封丘,追敵途中“決渠水灌城”,迫敵不能立足,然后以追窮寇之勢窮追敵人。俗云,兵敗如山倒。曹操在軍事行動中迅即形成不可阻擋的態(tài)勢,袁術(shù)兵不能敵,不得不遠遁而去。曹操第一次與兵力很強的軍閥大戰(zhàn)即取得了勝利的結(jié)果,從而增大了力量,鼓舞了斗志,更加堅定了謀取大業(yè)的雄心。
2.征陶謙
曹操軍還定陶,略事休整,不久便再次用兵。初平四年秋,率兵擊陶謙。
陶謙,字恭祖,丹陽(今安徽宣城)人。史載,其人性剛直,有大節(jié),少察孝廉,拜尚書郎,除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令(或謂舉茂才,除盧令),遷幽州刺史,征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黃巾軍起,被任為徐州刺史;董卓之亂,天子都長安,四方斷絕,而陶謙卻經(jīng)常遣使行致貢獻,朝廷因而升了他的官,封為安東將軍、徐州牧。陶謙為人,并不像《三國演義》里說得那樣好。本來,“徐州百姓殷盛,谷米豐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疏遠忠直,親近小人,“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曹操為什么要征陶謙呢?歷史上通常強調(diào)的是為父報仇,這的確是重要原因之一。
關(guān)于曹操的父親曹嵩被陶謙所殺之事,說法不一。《三國志•武帝紀》說,“太祖父嵩去官后還誰,董卓之亂,避難瑯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仇東伐。”這是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是,曹嵩當時在泰山郡華縣,曹操“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至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shù)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于門中。嵩懼,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于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p#分頁標題#e#
這兩種說法,被害地點和情節(jié)雖然不同,但都認為陶謙完全是有意殺了曹操的父親及其全家。另一類說法則不同,說太祖迎嵩,輜重百余輛。陶謙遣都尉張闔將騎二百衛(wèi)送,閭于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于陶謙,故伐之。”說法如此不同,哪種為是?就當時的情勢看,曹操其勢正盛,陶謙似不可能出殺其全家之下策。如果果出此策,則必須做好迎戰(zhàn)曹操的準備。事實上,曹操征陶謙,陶謙完全是處于被動挨打、驚慌失措的狀態(tài)中。所以說,“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之第二類說法,似乎更近情理。
當然,不管那種說法,陶謙都難辭其咎,因為是在陶謙地盤上被陶謙的人殺的。就曹操的性格來說,此仇是必定要報的。
其實,曹操征陶謙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他急于壯大自己,擴大地盤。兗州地處冀、豫、青、徐之間。冀州、青州主要是袁紹的勢力范圍,曹操當時無力與其爭衡;豫州曾大多是袁術(shù)的勢力范圍,前期一仗,袁術(shù)已將其大本營遷到揚州境界;徐州則是陶謙的勢力范圍,力量相對為弱,且與兗州的關(guān)系重大。兗州刺史的勢力要發(fā)展,必須努力把青、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于是陶謙便成了繼袁術(shù)之后的曹操第二個討伐的對象。
當時,正好有一件事為曹操提供了借口。這也可算是原因之一。即,“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人闕宣聚眾數(shù)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今山東濟寧境)。”或謂陶謙與闕宣“始與合從,后遂殺之而并其眾”。這就是說,你陶謙竟曾助人謀逆,我當然有理由討伐你了。(歷史上,對于陶謙與闕宣的“合從”問題向有不同分析,如胡三省說,“謙據(jù)有徐州,托義勤王,何借宣數(shù)千之眾而與之合從!蓋謙別將與宣共襲曹嵩,故曹操以此為謙罪而伐之耳。”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曹操率領(lǐng)大軍擊陶謙,勢如破竹,連連攻拔十余城,很快便打到陶謙的大本營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陶謙兵敗東奔,走保郯(今山東郯城)。
這時,曹操被一種交織的奪地和復仇的心情激勵著,已達到瘋狂而不能自已的程度。據(jù)記載,“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今江蘇睢寧西南)、睢陵(今江蘇睢寧)、夏丘(今安徽泗縣),皆屠之。凡殺男女數(shù)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姓流移依謙者皆殲。”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春二月,陶謙告急于青州刺史田楷,田楷與平原相劉備來救。劉備自有兵數(shù)千人,陶謙又撥給他四千人,并表薦他為豫州刺史。這時,曹操軍糧已盡,難以持久,引兵還鄄。
經(jīng)過幾個月休整與擴充軍備,這一年夏天,曹操以荀或、程昱守鄄城,自己帶兵第二次攻陶謙,連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乇^郯。陶謙部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攔擊曹操,曹操打敗了他們,遂攻拔襄賁,依然屠殺無辜,“所過多所殘戮”。
陶謙驚恐萬狀,正當準備逃歸老家丹陽的時候,事情突然起了變化。曹操得知自己的后院起火,陳留太守張邈和陳宮叛操迎呂布入兗州,因而急急引軍而還。
曹操這次拓地、用兵,在那天下紛爭勝者王的時代,無可非議。但在政治和策略上卻犯了大錯誤,幾乎喪失了自己的根據(jù)地,斷送了自己的前程。這次復仇與拓地之戰(zhàn)把他詭詐、多疑、殘忍、嗜殺之性完全暴露出來,從而大失民心,搞得士大夫皆恐懼,甚至一些朋友和親信也心不自安而急于離開他,或鋌而走險,或另謀發(fā)展。
3.戰(zhàn)呂布
曹操征陶謙,不以殺人為意,很快得到報應。他的朋友張邈和親信屬將陳宮以及所屬郡縣大都心不自安而叛離了他。
張邈,少時同曹操、袁紹都很要好,而同曹操友情更篤。董卓之亂,共同起兵。“袁紹既為盟主,有驕矜色,邈正議責紹”。袁紹曾令曹操去殺掉張邈,操不聽,說:“孟卓(張邈字),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①曹操第一次征陶謙,志在必死,出發(fā)前把自己的家屬托付給張邈??梢妰扇耸呛苡押玫?。但也有人早就看出,他們二人各有芥蒂,早晚是要翻臉的。陳留人高柔對鄉(xiāng)人說:“曹將軍雖據(jù)兗州,本有四方之圖,未得安坐守也。而張府君先得志于陳留,吾恐變乘間作也。”
陳宮,本是曹操的親信屬下,給曹操出過許多好主意,尤其是勸曹操領(lǐng)兗州刺史一事,無疑是曹操人生歷程中重要的建策和轉(zhuǎn)折。曹操視陳宮為心腹,所以帶兵外出,輒以陳宮留守東郡。
張邈怕曹操最終會為了袁紹而殺自己,心不自安;陳宮性情剛直,內(nèi)亦自疑。于是,陳宮乘曹操用兵在外之機,同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及張邈之弟張超等共謀叛操。陳宮對張邈說今天下分崩,雄杰并起,君擁十萬之眾,當四戰(zhàn)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zhàn)無前,迎之共據(jù)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變通,此亦從橫一時也。”邈從之。
陳宮先時擁曹操為兗州牧,應該說不失為聰明之舉;此時僅因自疑而更擁呂布為兗州牧,則就是意氣用事、見人不明、自取其禍。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以驍武著稱。起初,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nèi),以布為主簿,甚見親待。后來,丁原受何進召將兵進入洛陽為執(zhí)金吾,掌京師戒司非常水火之事,并主兵器。董卓入京,將為亂,欲殺丁原而并其眾。呂布不念舊誼,受董卓之誘,殺死丁原,投靠了董卓;董卓以呂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繼遷中郎將,封都亭侯。
據(jù)載,董卓恐人謀己,常以呂布自衛(wèi)。布因便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fā)覺,心常惴惴。董卓還曾以小失意,拔手戟向呂布投去,呂布險些被殺。司徒王允利用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以布為內(nèi)應殺了董卓。后來,呂布被李傕、郭汜趕出長安,投袁術(shù),袁術(shù)惡其反復,拒而不受;投袁紹,袁紹陽為重用,內(nèi)實患之,想把他殺掉;然后,走河內(nèi),想去投靠并州刺史張楊,在經(jīng)過陳留時,張邈與陳宮推其為兗州牧以代曹操。
張邈迎呂布為兗州牧,派人詭告荀或:“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荀或知張邈為亂,即勒兵設備,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于濮陽。是時,留守之督將、大吏多與張邈、陳宮通謀,“兗州諸城皆應布”,唯鄄、范、東阿三縣賴荀或、程昱之力不動。曹操從討陶謙的前線匆匆趕回東阿,見形勢大變,頭腦也清醒了許多,又開始認真而審慎地思考問題。#p#分頁標題#e#
他握著程昱的手說:“微子之力,吾無所歸矣。”因以程昱為東平相,屯范。呂布攻鄄城,荀或固守,不能下,西屯濮陽。呂布屯濮陽,使曹操松了一口氣,他斷定呂布不會有所作為,從而也看出了呂布的無能。曹操對部屬們說: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據(jù)東平(山東今市),斷尤父(治今山東濟寧南)、泰山之道乘險要我,而乃屯濮陽,吾知其無能為也。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秋八月,曹操主動發(fā)軍攻呂布,先襲襥陽西之呂布別屯,身自搏戰(zhàn),從早至晚,數(shù)十回合。曹操募人陷陣,司馬典韋應募。典韋舞戟于敵陣,抵者無不應手倒斃。呂布以騎兵攻擊操之青州兵,青州兵潰奔,曹操營亂,急急后撤,以至掉下馬來,幸司馬樓異將其扶上馬,得免。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說,曹操圍濮陽,濮陽大姓田氏為其內(nèi)應,打開城門,曹操得入城。曹操人城后,燒毀襥陽東門,表示決不后退。及戰(zhàn),軍敗,呂布的騎兵追上曹操,但不知是曹操,問道:“曹操何在?”曹操詭答:“乘黃馬走者是也。”呂布的騎兵于是舍曹操而追騎黃馬者。曹操急返城門,大火猶盛,突火而出。
曹操與呂布相持百余日。史載,此時蝗蟲起,百姓大饑,呂布的軍糧亦盡,因而各引兵去。秋九月,曹操還鄄城,呂布到乘氏(治今山東巨野西南),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治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是歲,“谷一斛五十佘萬錢,人相食”;陶謙病死,劉備代為徐州牧。
興平二年春正月,曹操再起兵襲呂布于定陶。夏,曹操攻布將薛蘭、李封于巨野,布救蘭等,不勝而走,操斬蘭等,軍屯乘氏。
曹操到了乘氏,又想起陶謙。因為再前進不遠就又到了徐州管界。這時陶謙已死,可見曹操征陶謙最重要的目的是地盤而不僅是復仇。他想先取了徐州,然后再回頭解決呂布。荀或及時說服了曹操,打消了他這個錯誤念頭。荀或?qū)Σ懿僦v了很長的一段話。
昔高祖保關(guān)中,光武據(jù)河內(nèi),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yè)。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guān)中、河內(nèi)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間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結(jié)揚州,共討袁術(shù),以臨淮、泗。
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wèi)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jié)親,相為表里。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zhàn)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梢?,杈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將軍熟慮之。
荀或在這篇說辭中,深切地剖析了“固本以制天下”的道理,講了“舍布而東”而必致失掉兗州的嚴重后果,同時也講了徐州未必能取,而未必能有的預測。一句話,棄此取彼,乃是以大易小,以安易危,不考慮本之不固,不值得。
曹操接受了荀或的意見,表現(xiàn)出納諫的胸懷,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失誤。
五月,呂布略事整頓之后,再次從東緡(今山東東明)與陳宮率兵萬余人來戰(zhàn),曹操因地設伏,大破呂布。史載,呂布與陳宮來戰(zhàn)時,操兵皆外出收麥,“在者不過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人伏中。’引軍屯南十余里。
明日復來,太祖隱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軍益進,乃令輕兵挑戰(zhàn),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并進,大破之,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呂布夜走,曹操再占定陶,然后分兵平定附近各縣。呂布東奔劉備。張邈到袁術(shù)處求救,路上被自己的士兵殺托。“張邈從布,使其弟張超將家屬屯雍丘”,操圍城數(shù)月,破城后,滅張邈三族。
史載,“時劉備領(lǐng)徐州,居下邳,與袁術(shù)相拒于淮上”。袁術(shù)為了拉攏呂布攻擊劉備,大大夸獎呂布一番,并送米二十萬斛。“呂布即勒兵襲下邳,獲備妻子,備敗走海西(今江蘇東??h南〉,饑困,請降于布。”呂布其人,反復無常,繼而“又恚術(shù)運糧不復至,乃具車馬迎備,以為豫州刺史,遣屯小沛,布自號徐州牧”。
曹操在劣勢的情況下,能夠出奇制勝,大破呂布等軍,再平兗州,又一次展現(xiàn)了他的軍事才能。
下一節(jié):曹操重用賢能吸納人才
返回首頁閱讀>>>曹操生平檔案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