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4 18:22:36作者:智慧百科
中國古代社會自夏禹傳位于子啟,即開始了帝王子承父業(yè)、世代為君的先河。從此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成為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條,很少發(fā)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將皇位傳于他人的事件。但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年方五十,正當(dāng)年富力強(qiáng)的年齡。就在國家需要他大展宏圖時,趙匡胤卻病倒了。十月二十日晚上, 臥床不久的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
趙匡胤有子嗣,按照前朝的皇位繼承制度,皇帝之位傳給兒子理所當(dāng)然??墒勤w光義卻最終繼承了皇位,巧合的是,趙匡胤駕崩的那天夜里,只有趙光義一個人在場。
在中國民間,曾流傳著一個關(guān)于宋太祖死亡的故事:太祖背上生疽,痛苦萬分。一天,趙光義進(jìn)屋探視兄長,突見其背上竟有一女鬼, 于是便操起斧頭朝女鬼砍去,結(jié)果女鬼一閃,斧頭重重落在太祖背上,使其當(dāng)即死去。更有戲曲故事說,太祖喉嚨長瘡,無法呼吸,命趙光義戳破膿瘡,而后者竟借機(jī)將太祖戳死,隨后篡位奪權(quán),逼死太子。 在皇后的痛罵下,又被迫封年幼的趙德芳為八賢王,有上打昏君、下打朝臣之權(quán)。不過在正史中,卻是另一番情形。
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天氣本來一直都很好。一整天,宋太祖的心情似乎都不錯。不料到傍晚時分,天色突然大變,頓時烏云密布,緊接著就出現(xiàn)了罕見的惡劣天氣,大雪與冰雹齊下。似乎是受到天氣的影響,太祖的心情也變得很糟糕。為了打發(fā)這難挨的長夜,太祖命太監(jiān)宣召皇弟、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趙光義入宮,說是要商議國家大事。
不一會兒,晉王趙光義匆匆趕來。太祖立即把他召到寢宮,命人擺下酒席,然后將侍從悉數(shù)屏退,兄弟二人就開始對飲起來。一直到深夜,二人的飲酒仍未結(jié)束。由于距離較遠(yuǎn),那些站在寢宮門外的侍從,基本上聽不淸他們談?wù)摰膬?nèi)容。
到三更時分,侍從們忽然聽到一 陣吵鬧之聲,只見在屋內(nèi)的燭影下,趙光義不時離席,好像是在躲避什么,繼而又聽到似有斧頭戳地之聲,接著太祖大聲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聲音激動而凄慘。隨后,太祖就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當(dāng)夜,趙光義也沒有回去,而是就寢于宮內(nèi)。
到五更時分,趙光義突然走出屋外,急切喚醒太祖手下的宦官與侍女們,宣稱太祖皇帝已經(jīng)駕崩,讓他們趕快去請皇后皇子來。不大工夫,皇后皇子陸續(xù)趕到,他們進(jìn)宮一看,宋太祖果然巳經(jīng)死去,頓時放聲慟哭。緊接著,趙光義宣布令受遺詔,于太祖靈柩前即位,成為大宋王朝的新任皇帝。
以上場景就是古代眾多歷史文獻(xiàn)中關(guān)于太祖猝死一事的大致記載, 并基本上為后世所確認(rèn)。通過這些記載,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整個事件的確充滿了疑問和玄機(jī)。由于這一事件直接關(guān)系到大宋王朝皇統(tǒng)的承繼, 加上幾乎所有的記載都是語氣隱約,文辭閃爍,不由使人對那個“燭影斧聲”的夜晚充滿了猜測。
關(guān)于趙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是語焉不詳,原因可能是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后北宋皇帝均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guān)。直到南宋才在孝宗朝史官李燾所編錄的國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里簡單地記錄了一下, 不過說法也是極為簡單模糊,后人根本看不明白。野史倒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然而記載說法不一,不經(jīng)推敲。趙光義即位,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在宋朝僧人文瑩的《湘山野錄》中曾經(jīng)記載了關(guān)于宋太宗即位的 “燭影斧聲”的故事,其中提到了趙匡胤之死。說趙匡胤聽信了一個術(shù)士的話,知道自己氣數(shù)已盡,便召趙光義入宮安排后事。當(dāng)時趙匡胤患病已久,他把宦官和宮女撤走,自己與趙光義對酌飲酒。喝完酒已經(jīng)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刺雪,同時說:“好做!好做!”當(dāng)夜趙光義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于靈前即位。
這種說法是最傳統(tǒng)的觀點(diǎn),但也是最受非議的觀點(diǎn)。 按照宋朝的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里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里睡覺。太監(jiān)、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也許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燭影斧聲”只不過是宋太宗登位的一種粉飾。
《燃余錄》對“燭影斧聲”的故事又進(jìn)行了深化,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起身調(diào)戲花蕊夫人,但是驚醒了趙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到了地上。于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這一記載好似趙光義殺死其兄是迫不得已的,事實(shí)上掩蓋了他蓄謀已久的篡位野心。
《涑水紀(jì)聞》里記載: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內(nèi)侍王繼恩把皇子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于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jìn)宮后,宋皇后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
宋皇后驚淹莫名,后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官家, 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你了。”這一記錄也存在疑點(diǎn)。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該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嗎?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jiān)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史學(xué)家們透過這些當(dāng)時的野史記錄,大致認(rèn)為太宗與太祖積怨深久,太宗篡位奪權(quán)的事情是屬實(shí)的。
當(dāng)時太祖在后周做武將,東征西戰(zhàn),功績極大,受到了將士們的廣泛擁護(hù),所以太祖做皇帝,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只是在太祖“龍袍加身”的事件中,宋太宗與趙普是主謀,功勞確實(shí)很大。當(dāng)太祖臨終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時,野心很大的宋太宗想到自己跟著太祖南征北戰(zhàn),對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心里便有一萬個不愿意和不甘心。
盡管傳說杜太后臨終有遺言命太祖先傳位太宗,再傳位弟廷美,子德昭,并立下“金匱之盟”,在正史中也記載著太祖說趙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
不管這些說法是真是假, 史學(xué)家們分析當(dāng)時的情況可能是太祖不愿從母愿立弟,但是沒有果斷立子,并且就在這種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單獨(dú)召見太宗趙光義,于是使得趙光義奪權(quán)稱帝,也給后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