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4 21:22:27作者:智慧百科
明孝宗朱佑樘的生平經(jīng)歷是怎樣的?朱佑樘最后的結(jié)局怎么樣,是怎么死的?朱佑樘的陵墓在什么地方?一起了解一下吧!
明孝宗朱佑樘簡介:
朱佑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佑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jié)儉,不近聲色,勤于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zhuǎn)朝政腐敗狀況,驅(qū)逐奸佞,勤于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
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歷年間的內(nèi)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佑樘駕崩于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泰陵,廟號孝宗,謚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孝宗朱佑樘生平經(jīng)歷介紹:
早年經(jīng)歷
明孝宗朱佑樘的童年非??部啦恍摇K纳讣o氏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紀姓叛亂平息后,少女紀氏被俘入宮中,管理皇帝私房錢。一次憲宗偶爾經(jīng)過,見紀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紀氏懷孕。寵冠后宮的萬貴妃知道后,命令一宮女為紀氏墮胎。紀氏的人緣很好,派來的宮人不忍下手,回報萬妃時就謊稱是肚內(nèi)長了瘤子而不是懷孕,萬貴妃仍不放心,下令將紀氏貶居冷宮。
紀氏是在萬貴妃的陰影下,于冷宮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萬貴妃得知后又派門監(jiān)張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張敏卻冒著性命危險,幫助紀氏將嬰兒秘密藏起來,每日用米粉哺養(yǎng)。被萬貴妃排擠廢掉的吳皇后也幫助哺養(yǎng)嬰兒。萬貴妃曾數(shù)次搜查,都未找到。就這樣朱佑樘一直吃百家飯長到六歲。
一天,張敏為憲宗梳頭時,憲宗嘆息說:"我眼看就要老了,還沒有兒子。"張敏連忙伏地說:"萬歲已經(jīng)有兒子了。"憲宗大吃一驚,忙追問究竟,張敏才說出了真情。憲宗皇帝聽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當憲宗皇帝第一次見到自已那因為長期幽禁,胎發(fā)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兒子,不禁淚流滿面,感慨萬千。
當天召集眾臣,說出真相。次日,頒詔天下,立朱佑樘為皇太子,并封紀氏為淑妃。但隨之紀氏卻在宮中暴亡,門監(jiān)張敏也吞金自殺。顯然,紀妃與張敏之死皆與萬貴妃的迫害有直接關(guān)系。憲宗的母親周太后擔心萬貴妃會對太子下毒手,就親自將孫子抱養(yǎng)在自己的仁壽宮內(nèi),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宮中。
繼位為帝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萬貴妃病死,憲宗也因悲傷過度于八月去世?;侍又煊娱逃诰旁氯梢绽^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然而憲宗留給18歲太子朱佑樘的,是一個朝政紊亂,國力凋敝的江山。在這個上天有意安排的千瘡百孔的舞臺上,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寬容與勤奮力挽狂瀾,讓明朝得到了中興。
理性治國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卻勤于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xié)助皇帝辦理政務。同時,他又重開了經(jīng)筵侍講,向群臣咨詢治國之道。孝宗還開辟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余的時間,與內(nèi)閣共同切磋治國之道,商議政事。
朱佑樘提倡直言進諫,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jié)儉,不近聲色,勤于政事,重視司法。孝宗皇帝的勤政終于得到了回報,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務政,倡導節(jié)約,與民休息,是明朝歷史上經(jīng)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
統(tǒng)治后期
由于孝宗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好,他希望通過佛道之術(shù)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因此一些奸佞之輩再次混入宮中,再次禍亂朝政?;鹿倮顝V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寵信。后來李廣畏罪自殺,孝宗以為李廣家中有天書,命人搜尋,卻搜出了李廣貪污、受賄的賬本,孝宗這才醒悟。
李廣事件喚醒了那個沉睡多年的勵精圖治的孝宗皇帝,他開始了生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勤政時期。朱佑樘開始不斷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重新遠佞臣而重用劉大夏、戴珊等賢臣,大力整頓朝綱,可是過大的工作強度也徹底拖垮了他的身體。
明孝宗朱佑樘是怎么死的?
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佑樘駕崩于乾清宮,得年僅36歲。他在彌留之際召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入乾清宮接受顧命,命傳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囑諸卿說:"太子人很聰明,但是年齡還小,又好逸樂,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當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給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囑咐是"任用賢臣"。
朱佑樘的陵墓在什么地方?
明孝宗死后埋在明泰陵,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其最后一次修繕是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此后基本處于自然狀態(tài)。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后,即著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杰、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倪謙和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戴義對武宗說:"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臺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
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shù)的人,前去復視一次。他還提議:"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shù)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著,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于是,武宗命太監(jiān)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臺看視,最后確定在那里營建孝宗陵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