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4 22:22:37作者:智慧百科
皇太極生平有哪些經(jīng)歷?皇太極在位期間有哪些政績?皇太極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了解一下愛新覺羅·皇太極吧!
皇太極簡介: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族,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紅歹是,乾隆年間改用現(xiàn)譯,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zhàn),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生平經(jīng)歷介紹:
皇太極出生于1592年11月28日(明萬歷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申時,努爾哈赤第八子,母為赫納拉氏,名孟古哲哲,是葉赫貝勒布齋和納林布祿的妹妹。1603年(明萬歷三十一年)秋季,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見她娘家母親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通知這事情,納林布祿沒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極時年12歲。孟古生前的時候,做大福晉時間較短,皇太極當了大汗后,尊奉孟古哲哲為孝慈高皇后。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zhàn),騎射嫻熟。1612年(萬歷四十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后金),稱大汗,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四貝勒皇太極為四大貝勒。1618年(天命三年),隨父攻明,獻計襲取撫順(今屬遼寧)。次年,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與諸貝勒率兵大破明軍西路杜松部、北路馬林部,與代善破東路劉綎部。不久隨父攻取明開原、鐵嶺,滅葉赫部。
1625年(天命十年),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1626年(天命十一年)農(nóng)歷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病去逝。大妃烏拉那拉氏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岳托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岳托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由于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農(nóng)歷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繼位后,皇太極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促進了后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他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余地”歸公,發(fā)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又把原來每13名壯丁編為一莊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莊,“其余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辈⑾铝罹帉弶讯。夥挪糠峙緸榫幟?。這些措施,使?jié)M族貴族的特權受到一定制約,有利于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極力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
1632年(天聰六年)農(nóng)歷正月,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鏟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使汗權得到鞏固。仿明制,設內(nèi)三院,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tǒng)治。
為了擴大兵源,創(chuàng)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命人在老滿文的基礎上增加圈點,將老滿文改造成新滿文。為了聯(lián)絡蒙古和西藏,大力扶植和宣揚喇嘛教。他決意承襲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統(tǒng)治。在即位后“邦家未固”時,一方面對明廷采取議和策略,同時又屢次入關,擄掠漢地大批人畜、財物。
為解除后顧之憂,兩次出兵朝鮮,統(tǒng)一蒙古和黑龍江流域。在鞏固了內(nèi)部統(tǒng)治,并基本上消除了來自朝鮮和內(nèi)蒙的威脅后,于1636年(天聰十年)農(nóng)歷五月,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其后將主要兵力用于對明戰(zhàn)爭。1640年(崇德五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zhàn),指揮清軍取得松錦大捷,生擒洪承疇,殲滅明軍五萬余人。在降服松山、錦州后,清軍占領了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鎮(zhèn)。1642年(崇德七年),再次遣軍入關,連破遠至山東的八十余城。
皇太極有哪些政績?
繼位之初,加強集權
皇太極繼位之初,后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由于多次對外掠奪,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nèi)部由于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沖突日益嚴重。他雖繼承了汗位,但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進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極采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分權勢力,提高汗權。
發(fā)展經(jīng)濟,國內(nèi)改革
在經(jīng)濟上,由于努爾哈赤晚年在遼東實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奴隸制政策,漢人紛紛逃亡和暴動,生產(chǎn)凋敝,后金社會動蕩不安。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皇太極執(zhí)政伊始,便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針,把原先努爾哈赤所推行的漢人每十三壯丁編為一莊,按滿官品級分給為奴的政策改為每備御止給壯丁八人、牛二頭、以備使令,其余漢人分屯別居,用漢官管理,使大量漢族奴隸取得了”“民戶”地位,成為后金政權下的個體農(nóng)民。
天聰五年,皇太極頒布《離主條例》,其中規(guī)定“凡奴隸主犯有私行拓獵、擅殺人命、隱匿戰(zhàn)利品、奸污屬下婦女、冒功濫薦、壓制申訴等罪,許奴仆告發(fā),準其離主”。這一條例,限制了滿洲貴族的某些特權,有利于奴仆爭取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為了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皇太極注意體恤民力,凡有妨農(nóng)務的工程,一律不復興筑,使百姓能“專勤南畝,以重本務”。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農(nóng)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屢敗朝鮮,四面結盟
皇太極在國內(nèi)大力實行改革時,并沒有放棄努爾哈赤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政策。他認為要戰(zhàn)勝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鮮,這既可以解除后顧之懮,又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共同對付明朝。天聰元年一月,皇太極不宣而戰(zhàn),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三萬大軍入侵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
統(tǒng)一漠南
為了彌補女真,滿洲人數(shù)太少的根本弱點,清除北方、東北方向來的威脅,斬斷明朝右臂,皇太極加緊進行統(tǒng)一漠南蒙古各部的征撫工作。一方面屢派使者,招誘巴林等部歸附,另一方面,集中兵力對付察哈爾部林丹汗。
皇太極是怎么死的?皇太極陵墓在哪里?
1643年(崇德八年)農(nóng)歷八月初九日,猝死于盛京后宮,年52歲。沈陽昭陵卒謚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謚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沈陽昭陵(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