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5 11:22:33作者:智慧百科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世居陜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fā)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
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nèi)外會戰(zhàn)李自成。李自成戰(zhàn)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一日(公歷9月22日) ,李自成出生,世居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繼遷寨,距他的老家長峁鄢[mǎo yān]六十多里(兩地現(xiàn)均為橫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縣李家站,在米脂縣殿市鎮(zhèn)有個村落,名叫李繼遷村,當?shù)厝艘步凶隼罴艺?,村里的人代代相傳,是西夏奠基者李繼遷的后人。據(jù)《米脂縣志》記載:“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樓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屬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里遷徙來。
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樓縣遷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屬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鄉(xiāng)各處?!崩钭猿杉彝偬怖锒?,明代前由甘肅太安里遷徙來到李家站。而這個李家站正是當年黨項拓跋平夏部從甘肅東遷后居住的地方。
殺官起義
明朝天啟年間,陜北地區(qū)災荒連年,官府糧差分文不減。李家生活非常困難。李自成小時候曾被舍入寺廟當小和尚,名黃來僧,并給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十幾歲喪母,不久父親又去世。二十一歲那年,無依無靠的他應募到銀川驛站當一名驛卒。不久,因無力償還豪紳文舉人的債,他曾被戴上枷鎖嚴刑拷打,后來在窮伙伴的幫助下,殺死文舉人,又與侄兒李過逃往甘肅當邊兵。當時,邊兵的生活也很困苦,糧餉不足,軍官又貪污、克扣軍餉,兵士經(jīng)常挨餓受凍。
李自成起事后轉(zhuǎn)戰(zhàn)漢中,參加了王左掛的農(nóng)民軍。崇禎二年(1629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崇禎帝凌遲處死。崇禎三年(1630年),王佐掛被明廷招降,李自成轉(zhuǎn)投奔張存孟(不沾泥),擔任隊長一職。
崇禎四年(1631年)四月,張存孟在陜北戰(zhàn)敗降明。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所以在崇禎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余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同年,曹文詔率千余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nèi)的農(nóng)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之后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
然而,崇禎七年(1634年),后金軍第二次入塞,曹文詔被調(diào)到大同抗金,被圍農(nóng)民軍從王樸處突圍。是年六月,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乃引軍西向,約會陜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圍剿漢南農(nóng)民軍。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云集,誤入興安(今陜西省安康市)車箱峽(今陜西省平利縣老縣鎮(zhèn))。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馬乏芻([chú],喂牲畜的草)多死,弓矢皆脫”,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賄賂陳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詐降。陳奇瑜釋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撫官,將農(nóng)民軍遣送回籍,甫出棧道,自成立刻殺安撫官復叛。
愈剿愈盛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任五省總督后圍剿民軍,農(nóng)民軍退到河南洛陽一帶。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滎陽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方略。會后李自成與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jīng)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因爭奪鳳陽皇宮的俘虜小太監(jiān)和鼓吹樂器,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怨,李自成分軍西走甘肅。
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shù)千人馬殺出。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開倉而賑饑民?!斑h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fā)展到數(shù)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時,更定政權機構,改內(nèi)閣為天佑殿,設大學士平章軍事;六政府添設尚書一人,侍郎一人; 增置省級機構,設節(jié)度使。同時東征明京師。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懷慶(今河南焦作),殺盧江王載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zhàn)盡歿,初八日以守將張雄作內(nèi)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zhàn)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寧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藥用盡,開門力戰(zhàn)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
李自成墓座落在通城縣九宮山北麓,原墓圍多古木,墓為長形土墳。墳北面有一幾近湮沒于土中的小塊石碑,鐫“李自成墳”。
1955年6月,由縣人民政府主持重修李墓。掘墓驗視,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內(nèi)僅存近似塵土的黑色物質(zhì)一線,銹蝕馬釘數(shù)顆。
培修墓座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沿石基邊緣,砌有一米高八方形塊石護攔,墓葬位于石基中央,高約1.5米,全為塊石結構。墓頂豎2.5米高石碑,呈棱臺形,刻李自成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