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5 12:22:35作者:智慧百科
明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關于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的百科全書。其內(nèi)容幾乎涉及當時全部的社會生產(chǎn)領域,內(nèi)容廣博,文字簡潔,插圖生動,別具一格,堪稱我國古代不朽的科技宏著,在中國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被稱為中國十七世紀的“科技百科全書”。但關于它的書名含義,人們至今還有著不同的解釋。
眾所周知,《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我國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宋應星字長良,江西奉新縣人,生于萬歷十五年(1587)。萬歷四十三年,宋應星和他的哥哥宋應升同時考中舉人,崇禎七年(1634),他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即管理教育的官職)。其間,宋應星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產(chǎn)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于崇禎十年刊行。明朝滅亡后他棄官回鄉(xiāng),終身再未出仕,大約在清順治年間(約1661年)去世。
《天工開物》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做十八卷。內(nèi)容十分豐富,并有123幅精美生動的插圖。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nèi)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磺、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了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chǎn),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全書詳細地敘述了各種農(nóng)作物和工業(yè)原料的種類、產(chǎn)地、生產(chǎn)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chǎn)組織經(jīng)驗和大量確切的數(shù)據(jù),是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重要文獻資料。
那么,這本書為什么叫《天工開物》呢?“天工開物”四個字,在古今漢語里均為比較常用的字。對這四個字,可以說人人會讀,個個會寫,但是要真正弄清它們的出處和含義,卻又談何容易!到目前為止,關于“天工開物”四個字的含義大致有以下幾種意見:
一種以著名學者丁文江、潘吉星為代表,他們認為:“天工”是天工和人工的縮語,“天工開物”應讀成“天——工——開——物”。丁文江說:“是書也,以《天工開物卷》名,蓋物生自天,工開于人,曰‘天工’者,兼人與天言之耳?!迸思莿t說:“‘天’指的是自然界,‘工’是人的技巧,‘開’就是開發(fā),‘物’是有用之物或物質(zhì)財富。綜合起來,‘天工開物’就是‘天然界靠人工技巧開發(fā)出有用之物’?!?/p>
還有一種意見以日本學者藪內(nèi)清為代表。他認為,“天工”是指自然力,“開物”是指人工開發(fā),“天工開物”應讀成“天工——開物”。他在日文譯注本的《解說》中寫道:“天工意味著是對人工而言的自然力,利用這種自然力的人工就是開物?!薄疤旃な歉?,順應天工制造出來的有實用價值的器物則存在著人的技術?!短旃ら_物》這個書名正是體現(xiàn)了這種思想。”
最近,還有一些學者則根據(jù)對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提出了他們更為具體的看法。他們認為,“天工”一詞出自《尚書·皋陶謨》:“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边@里的“天工”,《漢書·律歷志》寫作“天功”,顯然與“人工”相對,意為大自然造化萬物的能力。把這段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其意思是說:“不要虛設百官,大自然造化萬物之事,人應當代替它來完成?!?/p>
“開物”一詞則出自《易·系辭上》:“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物,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這里的“開物”,意為揭開事物的真相或奧秘。把這段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其意思是說:“孔子說:‘《易》這部著作是干什么用的呢?它是用來揭示事物的真相,確定行事的辦法,傳授天下事物道理的。它的作用無非就是這些罷了?!弊髡咚螒莿?chuàng)造性地借用典故,把《尚書·皋陶謨》中的“天工”和《易·系辭上》中的“開物”,巧妙地復合成“天工開物”四字,來命名自己所撰寫的這部專門講述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的著作,其意思是顯而易見的。
這就是說,本書記載的是人們代替大自然創(chuàng)造萬物的奧秘,也就是總結人們在長期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chǎn)技術和經(jīng)驗。以上各種說法,雖然各執(zhí)一詞,但由于都考慮到了自然和人這兩種因素對創(chuàng)造萬物的作用,因此都有一定的道理,很難說孰是孰非。
《天工開物》在明崇禎十年撰成后,當年即由宋應星的好友涂伯聚付梓刊行,為初刻本。清初楊素卿又據(jù)此翻刻過一次,此即楊刻本。但由于宋應星本人有反清思想,其兄又殉明自盡,因此在清朝這本書一度遭到厄運,使得這樣一部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的卓越著作,在有清二百六十余年間,除了《物理小識》、《古今圖書集成》、《授時通考》等寥寥數(shù)種書有所摘錄或引用外,再也見不到它的身影。
民國初年,有人去查《云南通志》,發(fā)現(xiàn)里面在說到冶煉銅礦時,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此人想要看到這本書的全貌,于是便到北京各個大圖書館去尋找,結果一無所獲。又去詢問各藏書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本書。
好像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壓根兒就不曾有過它一樣。后來他偶然在一個日本朋友家里見到這本書的日文版,于是他又到日本圖書館去查閱,竟然發(fā)現(xiàn)這本書還有英、俄、德、日、法等國的翻譯本,而且法國還有全譯本。據(jù)說當年法國皇帝拿著這本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將它深藏于皇帝文庫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惟獨中國不存這本書。后來他又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找到了《天工開物》的明朝最初刻本,然后按照這個原刻本廣為印行,《天工開物》才在中國重見天日。
《天工開物》的命運非常深刻地表明,我國歷朝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根本不注意對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的開發(fā)和利用,甚至視科學技術為“雕蟲小技”或“奇技淫巧”,所以到了近代,中國自然科學技術的落后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