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5 17:22:40作者:智慧百科
沈陽故宮依其自然分布,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三大部分。
東路是故宮最早的建筑。以大政殿為主體,東西兩側“八”字排開有十王亭和奏樂亭,其后是“一”字形鑾駕庫。大政殿與十王亭建筑格局渾然一體,形成“帳殿式”建筑風格,是國內外絕無僅有的獨具特色的建筑。清仁宗嘉慶帝有詩贊曰:
大政據當陽,十亭兩翼張。八旗皆世胄,一室匯宗潢。
故宮中路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大內宮闕。前有大清門,大清門是整個皇宮的正門。出大清門,東西設坊,東有文德坊,西有武功坊。沿中路軸線北行,東有翔鳳閣,再往北行,即整個故宮的重心崇政殿,俗稱金鑾殿。崇政殿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及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民族首領的辦公場所。清代歷朝皇帝“東巡”都在此臨朝聽政。
崇政殿后是一丈二尺的高臺,高臺之上建有鳳凰樓、清寧宮等。鳳凰樓是通往后宮的大門,以此為界分割出北宮南殿。鳳凰樓是宴筵重臣及來賓和商議軍政大事之所在。樓梯三層單檐黃琉璃瓦綠剪邊,雕梁畫棟,高聳矗立,是古沈陽城最高的建筑,登樓可觀日出,古有“鳳樓曉日”,被譽為古城“盛京八景”之一。中路軸線最北端為清寧宮,是皇太極時期的正宮,是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
西路,以文溯閣為主體,前有戲臺、扮戲房、嘉蔭堂,后有仰熙齋。文溯閣始建于乾隆年間,它與北京的文淵閣、文源閣和承德的文津閣并稱為“內廷四庫”,即為皇家藏書樓。文溯閣仿江南天一閣而建,外高2層,內高3層,面闊6間,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覆深色琉璃瓦綠剪邊。其后有抄手廊與仰熙齋相連。閣門匾額“文溯閣”三字為乾隆御筆親題。
沈陽故宮,東、中、西三路建筑各具風格又渾然一體,充分體現出滿清與漢文化相得益彰的皇家建筑風格,亦給沈陽城的歷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在沈陽故宮大清門東側,有一處紅墻黃瓦的獨立院落。它既位于皇宮范圍之內,又不是皇帝后妃們居住的地方,這里就是乾隆中期以后的盛京太廟。
所謂“太廟”即皇帝奉祀祖先的宗廟。清朝有太廟制度始于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之時,當時的太廟建于沈陽撫近門(大東門)外五里的地方,前殿供奉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后十赫納拉氏(皇太極生母)神位,后殿則供奉努爾哈赤以上四代祖先,即猛哥帖木兒、福滿、覺昌安、塔克世及其妻的神位。
太廟建成后,每年逢清明、除夕等日,皇太極都要親自前往焚香祭祀。順治遷都北京后,先是把太祖朝的神位移往北京太廟,原來的盛京太廟因為只剩下四祖神位,改稱為“四祖廟”,順治四年(1647年)四祖神位也遷往北京太廟,盛京的原建筑“神去廟空”了。
大清門東側原本是明朝的一座道教觀宇,內供天官、地官、水官,名為“三官廟”,早在努爾哈赤遷都沈陽之前就已是城中的著名廟宇了。在興建沈陽故宮時,皇帝不但沒有拆掉它,而且還繼續(xù)保留廟中的香火,清入關前,有許多與宮廷有關的重要事件發(fā)生在這里(詳見后述),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還多次賞賜銀兩和御筆匾額,表示對這座與開國宮殿同在一處的廟宇的特殊重視。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時,為了完備陪都城的規(guī)制,傳旨重修盛京天壇、地壇、堂子(皇帝按滿族薩滿教禮俗祭天之處)和盛京太廟。當時其他三處的舊建筑尚存,而太廟則因多年廢置難以修復。于是乾隆決定在三官廟舊址重建太廟,并舉出古代宮殿前“左祖右社”(即宮闕左建太廟、右建社稷壇)的制度作為依據。同時傳諭,把三官廟(此時已改名為景佑宮)移至德盛門(大南門)內重建。幾年后,搬遷重建工程全部竣工,三官廟被新建的盛京太廟所取代。
由于太廟是供奉皇帝祖先之處,所以在建筑上有一些與宮殿不同的特點。它由太廟門、正殿和東西配殿、耳房等組成,有趣的是,整個廟院并不是在平地蓋造,卻是像皇太極時期的帝后寢宮區(qū)一樣建在高臺之上,而且太廟門的位置比皇宮正門大清門還要突出,房頂的琉璃瓦也一律用黃色而不加飾綠剪邊,這樣做的目的顯然都是為了表明其地位的尊貴。
這座太廟建成后,因空間比較狹窄,并沒有在這里供奉清朝歷代帝王的“神主”(牌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傳旨,把京師太廟中所供奉的太祖至雍正五朝的玉寶玉冊,用新疆和闐出產的上等玉石重制一份,而將原有一份送至盛京太廟尊藏。
所謂玉寶玉冊,是記載為死后皇帝所進的廟號、謚號的典制文物,按制收藏于太廟中,而且每位帝后死后必有一份,所以乾隆皇帝也同時規(guī)定,嗣后再新制玉寶玉冊都要做成兩份,北京、盛京太廟各藏其一。按照這一制度,至清末盛京太廟共收貯清太祖朝至穆宗(同治)朝玉寶玉冊三十二份。
太廟建成后,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起,東巡祭祖陵的皇帝在進入沈陽故宮之前,都要先到廟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寶玉冊上香行禮,所以這處建筑盡管面積不大,地位卻高于故宮內任何一處,是平常的“廟”所不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