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5 19:22:28作者:智慧百科
紫禁城中的園林,均系內(nèi)廷宮殿的花園。比較集中的有四處:御花園、建福宮花園、慈寧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坤寧宮的宮后苑,也就是后宮的御苑,稱御花園。乾隆皇帝住在養(yǎng)心殿,由于欣賞幽靜雅致的建福宮,遂在其西建立建福宮花園,也稱西花園。慈寧宮南專為太后而設(shè)的花園稱慈寧宮花園。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時所建的花園,后來也稱乾隆花園。
這些花園都是宮院跨院的園林,從規(guī)模上與三海、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迥然不同,既無山野水面的自然條件,又無寬闊豁亮的場地。四座花園的面積只有三萬余平方米,每座花園僅相當于一個中小型的私家園林,但因處于皇宮內(nèi)苑,在建筑上自然別具一格。
御花園位于北京故宮中軸線的最北端,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始建,十八年建成,名為“宮后苑”。清雍正朝起,稱“御花園”。以后曾有增修,現(xiàn)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園中不少殿宇和樹石,都是十五世紀明代遺物。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游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yǎng)、藏書、讀書等用途。
御花園正南有坤寧門同后三宮相連,左右分設(shè)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面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
園墻內(nèi)東西寬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處。園內(nèi)建筑布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無論是依墻而建還是亭臺獨立,均玲瓏別致,疏密合度。
園內(nèi)建筑采取了中軸對稱的布局。中路是一個以重檐盝頂、上安鎦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筑的院落。東西兩路建筑基本對稱,東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筑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yǎng)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鹿臺等。
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cè)鋪展亭臺樓閣。園內(nèi)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欽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邊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廈;南邊的萬春亭和千秋亭,為四出抱廈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頂是天圓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纖巧,十分精美。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這些建筑絕大多數(shù)為游憩觀賞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從乾隆時起,排貯《四庫全書薈要》,供皇帝查閱。建筑多倚圍墻,只以少數(shù)精美造型的亭臺立于園中,空間舒廣。園內(nèi)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nèi)景象的變化,豐富了園景的層次。御花園地面用各色卵石鑲拼成福、祿、壽象征性圖案,豐富多彩。
倚北宮墻用太湖石疊筑的石山“堆秀”,山勢險峻,磴道陡峭,疊石手法甚為新穎。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后重陽節(jié)登高的去處。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shù)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nèi)現(xiàn)存古樹160余株,散布園內(nèi)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jīng)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zhì),尤顯珍貴。園內(nèi)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余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御花園中心欽安殿兩側(cè)院內(nèi)有兩處清末建的破爛的舊灰瓦房,因無規(guī)劃致使院內(nèi)的柏樹都被蓋在了房內(nèi)。從外面望去,一棵古柏從房頂鉆出,好個不倫不類。
解放后,經(jīng)古建專家單士元先生及其他諸位專家、學者共同研究,于1959年將這兩處從整體和局部看都無實際價值的清末“違章建筑”徹底拆除,并在原地植上了兩片竹林。翠竹與院內(nèi)的白皮松,墻外的數(shù)株玉葉梅相呼應(yīng),形成了一處松、竹、梅歲寒三友的絕妙佳境。
御花園的西側(cè)是延暉閣,它與位育齋中間隔著一個小夾道。原也是一間清末的灰頂房。同屬清末的“違章建筑”,因年久失修解放后已瀕于倒塌了。
1959年,在單老的親自指導(dǎo)下,拆除了破房。在原地上砌了個方磚臺子。里面植上了數(shù)株翠竹,六塊長短不等的淡綠色的劍石矗立其間。劍石長者4、5米,短者不足2米,石前植有數(shù)株牡丹花。其中還有一株牡丹中珍品——墨牡丹?;ㄩ_之際,紅墻為襯,綠色的劍石與翠竹爭輝,紅牡丹與墨牡丹爭奇斗艷,引得無數(shù)游人流連忘返。
御花園的東南側(cè),絳雪軒前的一片裸露的黃土地,在清朝時是皇帝用來養(yǎng)鶴的地方,名為鶴圈。與它相對應(yīng)的兩側(cè)是皇帝養(yǎng)鹿的地方,名為鹿圈。取意為“鶴鹿同春”。原本兩處都有欄桿相圍,解放后因不在此養(yǎng)鶴與鹿了,所以均被拆除。
現(xiàn)今在原鶴圈的舊址上,矗立著一個高3米多的太湖石。它上大、下小,凸凹多變,異常精美,與周圍的景物融為一體,氣勢不凡,巧奪天工,令人稱絕。
此石能來故宮也真是天賜良緣。它本是圓明園之物。不知何時何故被丟棄在北京西直門外的一個工廠。1959年春,該單位規(guī)劃場地,要將其隨便處理掉。此事被當時任故宮園林顧問的韓鐵庵先生得知,他便很快將此事告之負責故宮古建園林的單士元先生。單老先生慧眼識寶,委托當時的庭園科長馬良杰先生與廠方談妥以百元的價格將其買下。
此石來宮后,被巧置于鶴圈舊址之上,使其石為園增輝,園為石添色。
1959年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為撰寫回憶錄,而重游故宮時,他情不自禁地對陪同他參觀的單士元先生多次說:“你們修繕、保護得這么好,我都不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