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27 18:22:36作者:智慧百科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愿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nóng)村做農(nóng)民的年輕人。接下來要講的故事就是黑龍江饒河的知青。
1969年8月17日中午12點,哈爾濱火車站的站臺上,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哈爾濱市二十九中學的239名同學和三十三中、三十六中、四十一中、七工讀學校的800多名應屆畢業(yè)生。乘坐開往東方紅火車站的知青專列,伴著“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樂曲聲,離開了哈爾濱站。送行的人山人海中有爸爸、媽媽、姥爺、鄰居和同學。那年我和王云鳳才16歲,在車窗里向外揮手告別,心情非常激動。
第二天,專列抵達迎春站時已接近中午。我們乘坐邊防團的解放軍車,冒著傾盆大雨,穿越二十團、二十一團、三江平原,進入完達山脈中的饒寶公路,最后經(jīng)過九嶺十八坡三十六拐到饒河。午夜,小縣城里漆黑一片。當晚,我們被安排在縣俱樂部劇場宿營,睡在大長條板凳上,興奮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第三天清晨,曙光初現(xiàn)。饒河縣唯一的一條十字街上,掛滿了巨幅標語,上面寫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要準備打仗”。我們排著大隊,吃過早飯,在烏蘇里江邊登上船,順江而下,大約離縣城20里,岸邊出現(xiàn)村莊。饒河縣西林子公社赫哲族四排屯,有60戶人家,是全國最少的民族。常年以捕魚打獵為生。
對岸的瞭望塔上的蘇聯(lián)邊防軍在向我們招手,我們坐在船上的知青也向他們招手。中午就到了二十二團的西通碼頭。在歡迎的人群中,我們看到了1968年來的哈市青年,十六中的鄰居劉少友。我們剛踏上岸,就被領到了工程二連的磚廠學校教室休息。晚上我們都沒有打開行李,到處都是蚊子,咬的人無法入睡,整整坐了一夜。
第四天早晨,已經(jīng)走了4天還要走。我們26人被分配到工程三連,要到山上建點。早上7點鐘,艷陽高照。我們在連長呂萬成的帶領下,坐上了木爬犁,由斯大林—80馬力推土機牽引,轟隆隆地走過麥田、白樺林和塔頭甸子。遠遠地看到茫茫云霧里的大頂子山,耳邊是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嗡嗡直叫的瞎蒙、小咬和蜻蜓。山腳下露出紅旗,四頂賬篷出現(xiàn)了。帳篷中由楊木桿兒搭成的兩排大通鋪,鋪著干草,板鋪上排列的各自的行李。腳下很泥濘,還嘩嘩地淌著山水。帳篷邊有一條小溪,水中游來游去的小蟲,老職工叫蝌蚪,長大了就叫林蛙。
“到家了”先來的上海知青高喊著。中間帳篷里冒著熱氣,木槽子里裝著大饅頭,油汪汪的一盆西葫蘆湯,上面還飄著蚊子。先來的知青,熱情的幫我們找來飯盆兒,我們也學著老職工的樣子,撅著樹枝當筷子。到家了,這是我們吃的第一頓中午飯。
排長李森林,是一位1968年下鄉(xiāng)的佳木斯知青。帶領大家鋪行李,掛蚊帳。帳篷周圍一片大森林,古樹參天。茂密的樹林中見不到陽光,透不過氣來,濕乎乎的。帳篷周圍樹干掛著老職工采的串串蘑菇和大猴頭,老職工郝目仁介紹說:“這是白樺木、榆木、楊木、椴木、水曲柳、柞木,溝邊還有很多榛材林,結的綠色果子就是我們吃的榛子,那紅紅的小果就是五味子”,大森林里真是無奇不有。
晚上,連長呂萬成,指導員房照孔,召集我們開大會,進行了動員和歡迎。房指導員介紹說:“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qū)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三師二十二團,鋼字305信箱。位于反修前哨珍寶島地區(qū),與蘇修一江之隔。離饒河縣城30公里,離西通17公里。周圍有三人班村,蛤蟆河屯。我們是工程連,要在這里安營扎寨。伐木、采石、蓋房子、修路。以后我們要在深山老林里建醫(yī)院、學校、安電燈、電話,迎接團部的搬遷。
這是戰(zhàn)備的需要,也是對每個知識青年的考驗和鍛煉,是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到目前為止,我們團已經(jīng)接收哈爾濱一中、五中、十四中、十五中、十六中,還有北京、上海、天津、佳木斯等全國各地知青三千七百多人。今后還將有大批全國各地知青,來到祖國邊疆,投入屯墾戍邊,保衛(wèi)邊疆,建設邊疆的偉大事業(yè)。”指導員房照孔還特意說:閆永杰同志分配到班排,幫助楊月民和李秀珍出板報和宣傳報道。
歡迎動員會后,大家群情激昂。忘記了三天三夜的行程。我們要用勤勞的雙手,改造祖國山河,建設家園。從那天起,便開始了屯墾戍邊的新生活,直至1987年舉家調(diào)回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