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1 08:22:37作者:智慧百科
歷史上說的西北四馬是指哪四位?馬鴻逵馬步芳馬步青馬鴻賓是什么關(guān)系?我們來看下文。
馬鴻逵簡介
馬鴻逵(1892年—1970年1月14日),字少云,小名三元,回族,生于甘肅河州(今臨夏)。西北軍閥“四馬”之一,先依附馮玉祥,后投靠蔣介石,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被人稱為寧夏的“土皇帝”。
加授陸軍上將銜,曾獲得一等云麾勛章,勝利勛章??箲?zhàn)時第8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后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
馬鴻逵,字少云,1892生于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國民黨軍西北軍高級將領(lǐng)。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蘭州陸軍學校畢業(yè)。
早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寧夏新軍都統(tǒng),1914年至1917年任袁世凱、黎元洪的侍從武官。
1919年,段祺瑞上臺后,馬鴻逵升任第五混成旅旅長。
1926年9月,馮玉祥五原誓師,響應(yīng)南方北伐,馬鴻逵部擴編為國民聯(lián)軍第4路軍,任總司令。
1927年初,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馬鴻逵任軍長。1929年投靠蔣介石。
1930年5月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馮玉祥、閻錫山聯(lián)合反蔣,蔣介石將馬鴻逵部擴編為討逆軍第15路軍并封他為總司令
1931年1月,馬鴻逵部被調(diào)往河南,參與對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進攻。
1933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1936年9月加授陸軍上將銜。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馬鴻逵出任第8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12月,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
1949年9月底馬鴻逵逃到臺灣,受到臺灣“國防部”次長郭寄嶠及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不久,他被“撤職查辦”,感到在臺灣無容身之地,便謊稱去美國就醫(yī),后來長期住洛杉磯。
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病逝于洛杉磯。
馬步青簡介
馬步青(1898-1977),字子云,回族。臨夏縣漠泥溝人,為馬麒長子,馬步芳之兄。早年隨父馬麒加入寧海軍,歷任營長、團長、旅長、軍長等。國民革命軍騎兵第5軍軍長,第40集團軍副總司令。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馬步青在臺灣歷任“國防部”中將參議,臺灣“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77年2月9日病逝于臺北。
馬步青發(fā)跡于甘肅河州,經(jīng)過風云變幻的政治斗爭,逐步壓倒宗教勢力;他們所統(tǒng)的軍隊和官職,多為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相互問又多姻婭相親,“一榮俱榮,一枯俱枯”,有共同的利害和共同的敵友。他們往往關(guān)鍵時刻相互支持,一致對外,維護共同的利益不過,他們之問亦有矛盾與斗爭,在權(quán)勢、地盤、資財面前,各不相讓,即使父子兄弟之問,也勾心斗角,彼此防范,其關(guān)系相當復雜。馬步青被其胞弟馬步芳排擠出政壇后,就逐漸在政治上失去了影響力。
馬步青1931年至1941年間主政武威,走私鴉片、販買軍火,敲詐勒索、巧取豪奪,修筑甘青公路、暢通東西交通,開發(fā)城市建設(shè)、改變城市面貌。
究其一生,馬步青自幼養(yǎng)尊處優(yōu),習于安樂,仰承祖蔭,平步青云。一生中也有幾點可為稱道,參加抗戰(zhàn),興辦教育,在城市里種植樹木,對城市衛(wèi)生、秩序進行協(xié)調(diào)管理;但軍閥時期對百姓進行燒殺搶掠,十分暴斂,搜刮民膏,大興土木,最后落得淪落異鄉(xiāng)。
馬步芳簡介
馬步芳,甘肅省臨夏州臨夏縣韓集鎮(zhèn)陽洼山人,字子香,甘陜回變首領(lǐng)馬海宴之孫,馬麒之子,馬步青是其兄長。
馬步芳早年在西寧東關(guān)大清真寺當“滿拉”,經(jīng)名“呼賽尼”,入寧海軍官訓練團。
1917年結(jié)業(yè)后任寧海巡防軍幫帶(營副)(管帶為其兄馬步青)。
1921年任寧海邊防第十五營管帶(營長)。
1926年隨父馬麒投西北軍。
1928年后,任副旅長、旅長、師長。中原大戰(zhàn)前后,馬麒、馬步芳一面暗中活動,大肆擴軍;一面積極搜集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雙方的情報,兩面下注。交戰(zhàn)初期,馬麒派馬步芳率騎兵一旅隨馮軍進軍陜西,并以“前防接濟費”名義向馮每月勒索“軍餉”五萬元。
1930年9月東北軍入關(guān),馮、閻失利,馬麒父子立即擁蔣反馮。馬步芳以在西寧組成的青海暫編第一師為資本,布置對國民軍余部的進攻;又征得蔣介石方面同意,參加追剿馬仲英部的戰(zhàn)斗。先以所屬第九混成旅第一團由西寧開涼州(今武威)。
1931年又親率部眾,自西寧經(jīng)門源、扁都口進占甘州(今張掖)和肅州(今酒泉)。馬仲英被迫退處敦煌、安西、玉門,后進入新疆。同年7月,馬麒病死,經(jīng)馬步芳等人軟硬兼施,南京國民政府遂改變由王玉堂繼任的初衷,發(fā)表馬麟為青海省主席,任馬步芳為新編第九師師長。
1932年1月馬步芳又兼青海省政府委員,旋又兼青海南部邊區(qū)警備司令。當時胡宗南的中央軍第一師進駐天水,有收復青海的意象。馬步芳感到壓力,遂挑起“青藏戰(zhàn)爭”,大造輿論,致使蔣介石不得不委令馬步芳出兵打退藏軍。胡宗南收復青海的計劃也只好擱淺。
1933年,蔣介石任命孫殿英為青海柴達木屯墾督辦,孫率部經(jīng)包頭西進。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對此橫加攔阻干擾,迫使蔣介石收回成命。但孫殿英不肯示弱,遂與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在寧夏血戰(zhàn)。
1934年3月,孫殿英失敗。寧夏作戰(zhàn)期間,馬步芳乘機大肆擴軍,又派人在何應(yīng)欽、陳立夫、朱紹良等處打點活動,1將其所部新編第九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軍,他任軍長兼第100師師長,后又先后兼任青海省保安處處長,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五?。兏蕦幥嘈拢┛傞L官。
1936年曾擔任西北剿匪第一路軍第五縱隊司令,派兵“圍剿”中共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
1938年3月,以出任青海省政府主席為交換,所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2軍,他仍任軍長兼第100師師長,參加抗日戰(zhàn)爭。
1943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擠走兄長馬步青,并兼并其國民革命軍騎兵第五軍。
1945年5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
1946年鎮(zhèn)壓新疆起義和青海玉樹起義。
1949年5月代理西北軍行政公署長官,7月正式任職,積極參加反共內(nèi)戰(zhàn)。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后,馬步芳及馬步鑾、馬繼援等逃往臺灣,后經(jīng)埃及到沙特阿拉伯,出任臺灣當局駐沙特阿拉伯大使。他的名言:我們不怕敵人,也不輕視敵人,老百姓不怕我們,也不輕視我們。
馬鴻賓簡介
馬鴻賓(1884年9月14日—1960年10月30日),字子寅,回族,甘肅省臨夏縣韓家集人。信仰伊斯蘭教,從先世屬于臨夏老教畢家場門宦。父名馬福祿,字壽三,曾率回民軍隊馬步七營旗,編為“簡練軍”,駐防山海關(guān)等地。
1954年馬鴻賓當選為第一屆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馬鴻賓歷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等職。1960年病逝于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