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2 15:22:36作者:智慧百科
曾懿簡介
曾懿字伯淵,又名朗秋。清咸豐二年出生于四川華陽縣一個官紳家庭。十歲時其父曾詠卒于江西鄙陽任所,其母左錫嘉帶著子女返回了四川老家。
為了讓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左錫嘉把家搬到了成都城附近的浣花溪一帶,這個新家和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
在左錫嘉淳淳教誨下,曾懿自幼研讀經(jīng)史,擅長丹青、文辭。許多患者由于醫(yī)治無效而喪生。
曾懿既憐鄉(xiāng)民之無辜,更恨庸醫(yī)不識寒溫,泥執(zhí)古方之無能,乃廢寢忘食地苦讀家藏醫(yī)藥典籍,上始漢、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論述,嚴謹之方劑,都一一摘錄下來,悉心鉆研。
曾懿的軼事典故
一、曾懿辯證仔細
曾懿辨證是相當仔細的,比如治療瘟病,她不單重視瘟病傷津,而且也考慮到病后傷陽。
她指出:瘟病愈后,面色萎黃,舌淡,不欲飲水,不食,陽氣虛也,小建中湯主之。“溫熱病毒之邪屬火、屬陽,傷陰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但病后陽虛卻往往被醫(yī)生忽視。由此可見,曾懿對瘟病治療的認識是很全面的。
曾懿往往自己配制方藥,用藥十分精當,配合非常巧妙,有的還是親身經(jīng)歷過。比如她32歲時,曾得了陰癥喉痹,十分危險。
她將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開水沖入,又將有藥的茶碗隔水蒸后,將茶碗中的藥含上一口,慢慢咽下,總算脫離了危險。后來她就用這個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二、曾懿重視民間經(jīng)驗
曾懿十分重視民間經(jīng)驗。她在院北某地聽到一個士兵說,以前他從軍到一個地方,得了噎病,能飲不能食,一點辦法也沒有。過了數(shù)日,他到一個集市游蕩,走得口渴,又沒有茶水可買。
只見一個小販,用一大鍋煮雞十幾只現(xiàn)賣、這個士兵實在口渴得厲害,就與小販協(xié)商,買了點鍋中雞汁飲以解渴。不料這雞汁又濃又鮮,食下即到了下焦,不象從前飲水進食,往往阻于上焦而不入。
于是,此兵就連買幾大碗雞汁飲服。以后他常用雞湯煮粥作為主要飲食,胃膈漸開,毛病也慢慢好了。言者無心,聞者有意。曾懿聽了以后,用心記住,以后凡遇到這類噎膈癥,她就用濃雞汁,略加姜汁治之,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生活在晚清,時西風東漸,不少守舊者對西方醫(yī)學知識尚不認識,一味反對。然曾懿卻能廣收博采,加以利用。
她常告訴病人要“節(jié)勞以保腦力”,“時吸新鮮空氣以保肺”,還要加強“運動使血烙流通”等,尤其是對婦女,她認為“昔者女人,幽囚深閨之中,不能散悶于外,非但中懷郁結不舒,即空氣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職是故也”??梢?,曾懿的思想是較為進步的。
曾懿的醫(yī)學篇
曾懿不忘當初學醫(yī)之艱難,決心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告訴后來者,乃發(fā)奮著述。終于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她五十四歲時,著成《醫(yī)學篇》,并于次年在湖南長沙刻板問世。
《醫(yī)學篇》一共有兩冊,是木刻本。上冊共4卷。第一卷有脈論、舌色論、溫病、傷風,傷寒病論等,第二卷為溫病傳入中焦治法,第三卷為溫病傳入下焦治法,第四卷為傷寒治法。
下冊也有4卷,第一卷為雜病,第二卷為婦科,第三卷為小兒科,第四卷為外科。書中將傷寒、瘟病兩類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詳加辨析,分為數(shù)章加以介紹。并將《瘟病條辯》、《溫熱經(jīng)緯》諸書各方,摘錄成帖,明澈顯要,使人一目了然。曾懿曾得過四次溫病,全賴著名溫病醫(yī)家吳鞠通的理論指導方轉危為安。因此,她十分崇拜吳鞠通的《溫病條辨》。
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采用吳鞠通的學說和醫(yī)方。她又將生平經(jīng)歷醫(yī)效古方、時方及自制諸方,選其靈驗素著者,分成傷寒、瘟病、雜癥、婦科、幼科、外科等類,一并附于書中,使學者能從中獲益,不致受庸醫(yī)之誤。
是書出后,不脛而走,醫(yī)者甚為重視。1933年,蘇州國醫(yī)書社將該書重輯為《診病要訣》、《雜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溫指迷》、《婦科良方》、《外科纂要》6種,名為《曾女士醫(yī)學全書》鉛印發(fā)行,使該書之流傳更廣,影響更大。
以上關于曾懿的軼事及曾懿醫(yī)學篇介紹到這里,了解更多內(nèi)容請點擊文章下方的標簽或專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