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3 10:22:37作者:智慧百科
馮云山簡介
馮云山(約1815年—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是拜上帝會的始創(chuàng)人之一,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自幼喜讀經(jīng)史、天文、地理,曾參加科舉考試,后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為業(yè)。
1852年6月太平軍路經(jīng)蓑衣渡時,馮被埋伏于此的清軍江忠源部炮火命中,傷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歲。
馮云山生平經(jīng)歷
一、早期經(jīng)歷
馮云山廣東花縣禾樂地人,與洪秀全的家鄉(xiāng)官祿為鄰村,相距約三里。他約生于公元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出生在一個家道殷實的家庭。父親叫馮紹銜,母親胡氏。他誦讀經(jīng)史,博覽百家,學得一套中國舊文化的知識。他不愿過剝削階級的生活,去當一名農(nóng)村蒙館塾師。
馮云山和洪秀全居同里,年相近,從小同學,后來又同做蒙館塾師,他們志氣十分相投。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教,馮云山和他共同密圖革命。
馮云山一向與貧苦農(nóng)民接觸,使他同情廣大農(nóng)民的困苦,并產(chǎn)生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憎恨,到鴉片戰(zhàn)爭后,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眾普遍反清,于是離開原來的階級,走上起義的道路。
二、外出活動
公元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二月,洪秀全離本鄉(xiāng)外出活動,馮云山和他同去。后來天情道理書記道:“南王籍錄廣東,家道殷實,前隨天王遨游天下,宣傳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歷山河之險阻,賞風雨之艱難,去國離鄉(xiāng),拋妻棄子,數(shù)年之間,仆仆風塵,幾經(jīng)勞瘁,……歷盡難辛,堅耐到底”。這一段話,概括了馮云山離開原來的階級,拋棄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歷史。
當時隨洪秀全去的還有馮瑞嵩、馮瑞珍兩人。他們到了粵北連山廳白虎墟,洪秀全打算自己深入八排瑤山地區(qū),分發(fā)馮云山、馮瑞嵩、馮瑞珍三人回家。馮瑞嵩、馮瑞珍怕跋涉辛苦,愿意回家。馮云山卻堅持要緊跟著洪秀全。
這年四月,馮云山和洪秀全在八排瑤山向瑤人進行宣傳之后,到廣西潯州府貴縣賜谷村洪秀全的表兄黃盛均家。他們在那里做了三個多月宣傳活動,洪秀全因見表兄家窮,難以久住下去,決定回廣東,叫馮云山先回。
馮云山卻心有不甘,所以他在賜谷村別了洪秀全到潯州府城后就留下來,要尋找在廣西繼續(xù)活動下去的門路。他在那里遇到一個朋友叫做張永繡的,同住一個多月,聞說桂平縣北有一座紫荊山,是一個山深地僻,人入不知處的山區(qū)。他聽了,認為那里正是他秘密活動的好地方,決定前去。
三、拜上帝會
到紫荊山去要經(jīng)過新墟。新墟是桂平縣北區(qū)一個大市集。從新墟向北行,有一個小村落叫古林社,再深入,才是紫荊山口。馮云山先到新墟,他站在牛行,等人來雇。等了半天,看看要散墟了,還得不到雇主,他就跟趁墟人到古林社,向一家姓張的路店投宿。
第二天,借一個竹籃,去拾牛糞過活。后來漸漸有人雇他做短工。他有時挑泥挖土,有時割禾打谷。第二年,到紫荊山高坑沖張家做雇工。
有一天,他到監(jiān)生曾槐英家去幫割禾。那是一個大熱天,馮云山擔禾回來,他放下?lián)?,揩了額上汗珠,一陣陣南風吹來,他一時高興,不覺迎風高歌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p>
曾槐英正睡在南窗下的竹榻上乘涼,聽了十分詫異,他問馮云山道:“你讀過書嗎?因何來此做雇工?”馮云山回答說:“曾讀書應試,在敝鄉(xiāng)教蒙館為生。久慕紫荊山奇水秀,想來觀光,只因人地生疏,不做雇工,便無緣前來。”
兩人就在門前傾談,馮云山經(jīng)史爛熟,言談風生讓曾槐英很是敬重,尊為客人。這年冬天,他把馮云山推薦到大沖曾玉珍家去做塾師。
在紫荊山區(qū)里面,有一座叫做平在山,正是燒炭人們散居的地方。當年的炭窯,還有成百成千留存下來燒炭為生的人們,長年在深山中,斫木燒炭,食不充饑,衣不蔽體。他利用著在曾玉珍家做塾師作為掩蔽,教了書,就到他們那里去談天。他向他們問饑問寒,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