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5 13:22:40作者:智慧百科
吳昌碩簡介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熱心提攜后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云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吳昌碩生平資料
一、少學書畫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幼時隨父讀書,后就學于鄰村私塾。10余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戰(zhàn)于浙西,全家避亂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饑饉。后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shù)年。
同治四年(1865年),中秀才。是年,海上先輩名家任薰與周閑合作,為吳昌碩繪畫像。
同治八年(1869年),赴杭州,就學于詁經(jīng)精舍,從名儒俞樾習小學及辭章。編成《樸巢印存》。
二、廣結(jié)朋友
同治十一年(1872年),赴上海,得以認識高邕之。
光緒六年(1880年),寓吳云(平齋)兩礨軒,以《篆云樓印存》請教,吳云為之刪削,更名為《削觚廬印存》。識吳秋農(nóng)、金心蘭、顧茶村、胡三橋、方子昕等。與楊峴(見山)結(jié)為朋友。
光緒八年(1882年),居蘇州。友人薦作小吏以維持生計。與虞山沈石友結(jié)為朋友。
光緒九年(1883年),在滬識任伯年。任伯年為作《蕪菁亭長小像》。
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滬,任伯年為作《棕蔭納涼圖》。
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蘇州。時伯年來訪,為之作《酸寒尉像》,自題詩。施旭臣、譚復堂為《缶廬詩》作序。
光緒十六年(1890年),居上海。識吳大澄。
光緒十八年(1892年),任伯年又為作《蕉蔭納涼圖》。
光緒十九年(1893年),在上海編選壬辰年以前所作詩三卷刊行,題名《缶廬詩》。
光緒二十(1894年),在北京以詩及印譜贈翁同龢。
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參佐吳大澄戎幕,北上抗日,兵敗繼續(xù)為吳大澄戎幕。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任伯年為作《棕蔭憶舊圖》、《山海關(guān)從軍圖》。十一月,任伯年病歿滬上,作詩哭之并撰聯(lián)。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得丁葆元保舉,任安東縣令,一月即辭去。
三、致力書畫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日本河井仙郎投之于門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自訂潤格。編選壬寅以前所作詩為《缶廬詩》第四卷,連同前刊三卷,又《別存》一卷合為一冊。
光緒三十年(1904年),移居桂和坊19號,名其齋曰“癖斯堂”。趙子云(趙云壑)投門下。
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在滬加入上海豫園書畫善會。
民國元年(1912年),至杭州與西泠諸友宴集。始以字行。
民國二年(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長。秋,梅蘭芳來會。與王一亭結(jié)為至交。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吳昌碩的書畫金石藝術(shù),使其名聲大振。
民國三年(1914年),王一亭為吳昌碩在六三園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使吳派藝術(shù)開始為日本藝界所了解和推崇。上海書畫協(xié)會成立,任會長。
民國四年(1915年),上海“題襟館書畫會”推先生為名譽會長。
民國六年(1917年),吳昌碩繼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