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5 22:22:36作者:智慧百科
張僧繇簡介
張僧繇(yóu),字號不詳,吳郡吳中(今江蘇蘇州)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大臣,著名畫家。
梁天監(jiān)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苦學成才,長于寫真,并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
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關他的傳說,記載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講求明暗、烘托的“退暈法”畫“凸凹花”,有立體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來的繪畫技法,“筆才一二、像已應焉”,很像現(xiàn)在的速寫,被稱為“疏體”。
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xiàn)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并不相同他還善于雕塑,有“張家樣”之稱。
張僧繇的繪畫藝術對后世有著極大的影響,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并稱為畫家四祖,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于他。
張僧繇生平
張僧繇,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一說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朝畫家。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6世紀上半葉。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502~519)曾任武陵王國侍郎,以后又任直秘書閣知畫事、右軍將軍、吳興太守等職。
張僧繇以善畫佛道著稱,亦兼善畫人物、肖像、花鳥、走獸、山水等。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繪制了大量壁畫,并曾奉命給當時各國諸王繪制肖像,能收到“對之如畫”的效果。他的“畫龍點睛”傳說頗為膾炙人口。
張僧繇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構思敏捷,工作勤奮,數(shù)十年中,手不釋筆。在技法上,能獨辟蹊徑,廣收博取,曾將晉代女書法家衛(wèi)鑠《筆陣圖》中的書法用筆方法融入繪畫,使其更富于表現(xiàn)力。他的藝術手法簡練,富于變化,創(chuàng)造了一種“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的畫法,與唐代的吳道子一同被后世推為疏體的代表,與以顧愷之、陸探微為代表的密體各擅千秋之譽。
他同時又善于吸收和消化外來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據(jù)記載,他曾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一乘寺用天竺(今印度)傳入的凹凸畫法創(chuàng)作壁畫,所繪物象,遠觀具有立體感,近視則平,因此該寺又被人稱為凹凸寺。
張僧繇于佛像人物用功最深,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張家樣”。他畫人物,能做到朝衣野服,今古不失,“殊方夷夏,皆參其妙”,能從被畫對象的特定身份、時代民族等方面著眼,成功地畫出其各自不同的形象特征和風貌。
張僧繇的繪畫藝術對后世有著極大的影響,后人將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并列為六朝三大家。
張僧繇的成語故事——畫龍點睛
一天,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畫上眼睛。
游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惋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游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唬人。
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兩條巨龍撞毀墻壁,騰云駕霧,凌空而起,飛向天空去了。沒有畫上眼睛的那兩條龍,依然留在墻壁上。
后來比喻作文或話時在關鍵處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