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7 08:22:40作者:智慧百科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那么歷史上有哪些中國歷史之最呢?我們來盤點下中國歷史之最。
1、中國境內的最早人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元謀人,因發(fā)現地點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俗稱“元謀人”?!霸\”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jié)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fā)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xiāng)”。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后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2、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歷史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我國文字出現很早,還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陶器上已經有了刻劃符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文字就是從甲骨文發(fā)展來的。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于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fā)現于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3、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確切紀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的端口年份, 此時在位的周厲王剛愎自用,行事暴虐封殺言論,對敢言其不是的國人實行高壓手段,《國語·周語上》有載:“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最終釀成“國人暴動”,導致厲王逃出王宮“出奔于彘”,由召公與周公二相行政,史稱“共和行政”。
4、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公元前21世紀,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利用已得的權勢,殺死禹的繼承人伯益,繼承禹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
6、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與晉文公并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齊襄公之幼弟,其母為衛(wèi)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于齊國內亂后,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后即國君位。
7、戰(zhàn)國時期變法最徹底的是商鞅。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tǒng)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fā)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8、中國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春秋時代的老子;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春秋時代的孔子;墨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
9、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10、中國保存下來的第一部完整歷法——漢武帝時制定的“太初歷”。
《太初歷》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它是我國古代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這是我國歷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其法規(guī)定一回歸年為一年,一朔望月為一月。太初歷將原來以冬十月為歲首恢復為以夏歷正月為歲首,并吸收了干支歷的二十四節(jié)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使歷書與農時季節(jié)更為適應。太初歷正式啟用于公元前104年,比古羅馬儒略歷早了58年?!短鯕v》共使用了188年。
11、中國現存最早的醫(yī)書——西漢時編定的《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y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y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y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12、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y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于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于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y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yī)藥的第一次系統(tǒng)總結。其中規(guī)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guī)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yī)藥藥物學理論發(fā)展的源頭。
13、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西漢司馬遷著。
14、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東漢班固著。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稘h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15、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